“人类以前的活动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自然资源为原料的生产业、加工业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上。从这个角度上说,人,就是把有用的资源消费成垃圾的动物。而且我们也习惯用生产和消费产业的发达程度对所在的社会进行评判。但是,如果我们衣着光鲜、收入很高,却住在垃圾堆里,或者每天喝着被垃圾污染的水、呼吸着被垃圾熏臭的空气,能说我们的社会是发达的是进步的吗?”
叶教授最近提出了“废物再利用是第四产业”的观点:“人们消费过后的产品¢¢也就是垃圾¢¢本应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而且从物质运动层次和能量的角度看,退出自然循环的物质越少,世界就会越趋向于永恒。可是人类现在一面过量地向自然索取物质,另一面强迫流过人类生活的物质成为‘废物’,退出这一循环。而日益严重的生活问题和资源问题又迫使人们向垃圾伸手要资源了。从垃圾产业的工作方式和性质来看,这是任何一个其他性质的产业都无法兼顾的产业。”
废物可以成为资源而不是生产的最终结果,这一点已经渐渐被大家接受。自然界经过工业社会近 300 年的纯粹消耗后,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自然资源已经迅速枯竭,因此人类必须寻求替代的资源,“废物”正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自然资源中含有很多“废物”,而“废物”中又含有很多可被利用的“资源”。以铁、铜、铅、锌为例,我国铁矿平均品位只有 15%,铜的平均品位更低。也就是说,在这些矿产资源中,85~95% 以上的成分是废石和尾砂。而“废物”中,比如在生活垃圾中,铁、铜这些矿物的含量并不比在矿产资源中的低。比如废旧电池中所含铅、锌的比例就比矿产资源中的含量还高。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废物”其实是另一类矿山。
叶教授认为,要能使废物不废,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机制。
“垃圾围城,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以前我国都是由政府投入资金和人员完成收集、处理垃圾的工作。但是,政府取之于全体民众的资金主要应该用于提高公共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如果由政府承担处置废物的全部费用的话,就等于把取自于全民的资金变成了为某些企业追求更高利润,又不计入企业成本的‘社会成本’。当政府财政难以解决垃圾无害化问题时,这些垃圾就会以有毒、有害的形态进入环境,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就为某些企业获得利润而付出了‘环境成本’。”
叶教授的语气很沉重:“而且,从我们目前的现状看,城市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每一种都由一个部门管理,每个部门要成立自己的收集和处理系统,从分工来讲这有道理,但从效率来讲,就是极大的浪费。对全体公民而言,完全由政府承担废物回收、处理或再利用的责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因此,建立一个能使垃圾处理、再利用的企业良性运行的机制,是维持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环保和环卫行业就必需要开放。”
他认为这个机制可能实行的前提是:垃圾收集和处理是有利可图的。“实践证明,一个社会越发达,它所产生的垃圾越多,而在垃圾当中再回收利用的可能性也更多。怎么样回收和利用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单靠行政命令和为数不多的员工恐怕难以对付。”
据他介绍,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果有这种需要,都是由政府提出要求和条件,吸引相关企业来竞标,政府从中选定最合适和最有保障的企业签定规则详细的合同。
“这对人民、国家和企业都有利。当然,一下子就要求我们的社会达到这一水平困难还是很大的。”叶教授说,“但是,我们首先要使全社会意识到,这样一个行业的到来将会为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叶教授所在的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准备对企业进入垃圾收集和处理行业进行调查。“在中国,这个行业将兴未兴,可是前景是极好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垃圾构成造成了垃圾分类的细致化需要,而这需要大批的劳动力,此外,除了高新技术之外,我国在这一领域也不存在明显的空白。如果政府有明确的政策,同时鼓励大家的积极性,垃圾问题就不会总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