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铜矿资源的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矿仅占3%,中型占9%,而小型占88%;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诸如此类的特点使得我国铜矿山建设规模普遍偏小,且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开采,它们的资源储量在大幅度减少,有的甚至已接近枯竭。虽然国家花大气力发展铜矿业,但是铜精矿(金属量)生产成效并不显著。即使受国际铜价上涨的影响,2004年我国铜精矿(金属量)产量也仅有60.7万吨,比上年增长4.1%。另一方面,铜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料。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近10年来我国铜的年均消费增幅保持在20%以上,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到2004年,我国铜消费量达到313万吨,供需缺口高达253万吨,且有日趋扩大的趋势,只能靠长期大量进口解决。众所周知,我国铜矿进口是以现货贸易为主,而现货贸易进口的供应安全性是最差的。为了提高我国铜矿资源供应的安全性,加强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建设的任务显得很紧迫。
铜矿资源后备基地选择
一个区域的矿产资源总量是一定的,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它总有枯竭的一天。然而,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却是永续的,如此则注定了一个矿区的枯竭必须要有另一个或几个产能相当的新矿区或扩建产能相当的矿山投产进行接替,否则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资源供应短缺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产业的空间布局与矿产资源的区域开发是相对应的,而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冶炼厂)一旦投资建成,它的空间挪动范围将受到限制。因此,理性地选择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并对它们进行科学合理地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选择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该地域的资源储量在全国来说显得相对比较丰富,已开发利用储量保障程度比较高或者是可供设计和规划利用储量保障程度比较高,或者是两者合计的储量保障程度比较高;二是该地域的资源开发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交通运输比较便利;三是该地域拥有一定的查明资源储量,具备资源储量级别升级的资源基础,可及时补充已被消耗的已开发利用储量或可供设计和规划利用储量。以下将以选择矿产资源后备基地条件为标准来选择我国铜矿资源的后备基地。
1.铜矿资源区域富集格局尽管我国是世界铜资源大国,铜储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七,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铜资源依然很贫乏,尤其是缺乏富铜矿。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查明资源储量6708.73万吨(铜),除了天津和重庆外,在其他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像其他矿产资源一样,我国铜矿资源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全国查明资源储量在200万吨以上的依次有:江西、西藏、云南、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山西、湖北、新疆、四川,这11个省(区)的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4.7%。
铜矿查明资源储量区域分布图2.铜矿资源区域勘查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与后备基地选择我国铜精矿的生产主要来自安徽、江西、湖北、云南及甘肃。以2004年为例,这五个省的铜精矿产量约占到全国总量的75%;与此对应,这五个省的铜储量也占到全国的58.50%,基础储量占到全国的59.84%,查明资源储量将近占到全国的50%。因此,这五个省是我国铜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考察我国铜矿资源区域勘查开发利用潜力也将重点考察这五个省。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潜能将主要用静态供应保障年限来衡量(不考虑采矿损失),区域矿产资源勘查潜能将主要用查明资源储量的相对多少来评定。
除湖北与云南外,其他三个铜精矿生产大省的铜储量保障程度都比较高,且基础储量及查明资源储量都不错,具备资源储量级别升级的资源基础。考虑到地质勘查促进资源储量级别升级情况,估计湖北与云南未来20年内铜精矿的产能也都能够稳住。其他省(区)虽然目前铜精矿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都很小,且已开发利用储量也少,但是在局部地区(如西藏)的资源潜力却很大,具备未来成为我国铜矿资源后备基地的资源基础。
从成矿环境来看,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东、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另一方面,从我国已知铜矿床形成的地质特点看,铜储量和单个矿床规模都占重要地位的类型多与岩浆活动有关,特别是与中酸性岩浆入侵作用有关的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铜矿床占铜矿总金属量的一半以上。更值得提出的是矽卡岩型铜矿床在我国铜矿资源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开采的主要对象是矽卡岩型、火山岩型及斑岩型和部分层状铜矿床,其中斑岩型铜矿床虽然占有较大比例的储量,但是因其品位偏低及次生富集带不发育,加上部分地区交通极为不方便,使得该类型矿床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
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划、铜矿资源的主要成矿区带和资源富集区状况,参照选择矿产资源后备基地条件,同时也考虑到我国铜矿资源的目前开发格局,认为我国铜矿资源后备基地主要有:
①长江中下游区。典型矿床有大冶铜绿山、德兴铜矿、永平天排山、铜陵冬瓜山等,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型和矽卡岩型。
②川西南-滇东区。典型矿床有会理大铜厂、九龙李伍、东川等,主要矿床类型为火山型和层状型。
③金川-白银区。典型矿床有金川白家嘴子、白银厂等,主要矿床类型为岩浆岩型和火山沉积型。
5中条山地区。典型矿床有垣曲铜矿谷、闻喜篦子沟等,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型。
⑤西藏昌都区。典型矿床有江达玉龙、察雅马拉松多等,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型。
此外,我国铜矿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的产地或地区还有:内蒙古乌奴格土山、霍各乞,黑龙江多宝山,青海铜谷沟,广东曲江大宝山和福建紫金山等。这些地区的铜矿资源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建设
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建设目标就是要有计划地加强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勘查工作,促进查明资源储量级别升级,尽快使资源接替区转化为资源后备基地;加大对已开发利用储量的开发力度,减少对资源进口的依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矿产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扩大矿业的开放程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根据这些要求,对我国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建设建议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1.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勘查开发重点与方向我国铜矿资源后备基地位于赣东北、长江中下游、中条山、西昌-滇东、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等地区。目前,我国铜工业发展所需的自给矿基本来自于这些区带。由于这些区带的铜矿床规模相对比较大、储量多,而且具有找矿远景,在这些区带的外围及深部仍有找到大型铜矿床的可能。因此,这些区带无疑将是我国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的重点与主要方向。
2.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勘查开发布局根据我国铜矿资源的禀赋情况,目前全国已形成了以矿山为主体的几大铜业生产基地,即江西铜基地、东北铜基地、云南铜基地、铜陵铜基地、大冶铜基地、白银铜基地和中条山铜基地。由于这些铜基地建设时间都比较早,现在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资源制约问题,而这些铜基地又基本位于我国铜矿资源成矿区带之中,具有很好的找矿远景。为了提高找矿效果,促进这些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理所当然,我国铜矿资源的勘查工作自然应向这些铜基地所在成矿区带倾斜,这也是顺应我国铜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铜矿的开采基地主要有德兴、永平、武山、东乡、银山、城门山、东川、易门、中条山、铜陵、大冶等。尽管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资源问题,但是因它们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开发外部环境都比较优越,且已开发利用储量的保障程度尚可,在其外部仍具有很好的找矿潜能。因此,目前它们仍然是我国铜矿资源的重点开发区域。尤其是新兴的江西铜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德兴铜矿,加强对它的开发对缓解我国铜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位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的铜矿床因其所在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建矿的外部环境也不是很理想,建议对这些地区的铜矿床开发可以适度暂缓。
3.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开发总量控制尽管世界铜矿资源很丰富,2003年全球陆地铜储量达到47000万吨,以目前约1400万吨的速度开采,它的静态可供保障年限约为30~35年。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能供我们自由采购的铜精矿数量有限,而从目前国内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看,我国最需要进口的是铜精矿。因此,未来我国铜精矿砂的供需关系将愈来愈紧张,急需加强对现有铜矿资源进行开发总量控制,以稳定后续铜矿资源的供应安全。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对铜的需求量将为400万吨。如果其中的60万吨由再生铜生产,届时用矿砂生产的铜必须达到340万吨。假如以对外依存度不超过70%为上限,届时我国自产铜的量必须要达到102万吨。但是考虑到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很多废铜、金属铜和铜材,因此真正用自己供应的铜精矿(金属量)生产的铜也大约在65万~70万吨。换言之,到2010年,我国铜精矿(金属量)的产量必须达到65万~70万吨。我们认为,通过加大开发力度,到2010年我国铜精矿(金属量)的产量控制在65万~70万吨是合理的,产量过高达不到,过低则使铜矿的供应安全受到挑战。
前已述及,我国铜矿主产省(区)的产量占到全国的75%,而它们基本位于铜矿资源后备基地之中。据此推算,到2010年,我国铜矿资源后备基地的开发总量应控制在50万吨的水平。
4.铜矿资源后备基地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我国对铜的消费正处于攀升时期,而国内铜资源的供应能力非常有限,大量依靠进口来解决我国铜矿供需缺口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基于此,在促进我国铜矿资源后备基地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中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充分利用国外铜资源。我国铜矿资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未来这一局势估计不但不能彻底改变,而且有望加深。因此,在加强国内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开发力度的同时,也应积极利用外矿来弥补我国铜矿资源的供应不足。利用国外铜矿资源,除了从国际市场上购买以外,还可以在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通过合作勘查、开发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外供矿基地。
②变大矿小开为大矿大开。目前,地方开采的一些大中型矿床,规模过小,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应设法鼓励地方建矿山或引进外来资金联合扩大开采规模,更新采选技术装备和引导乡镇矿山企业正规开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③鉴于我国贫矿多难以开发的状况,建议推广应用贫矿浸出、萃取及电积等技术,如此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开发,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5深化改革,探索办矿新模式。
⑤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技术合作开矿的国际环境,发挥我国在地质勘查、矿山开发方面的人才及技术优势,到国外或邻国合作开发铜矿,以谋求建立长期稳定的铜原料供应基地。
总之,要在已有铜矿资源后备基地的矿业结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调节我国铜矿的供需平衡;通过加强勘查工作来提高它的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地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我国铜矿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得我国铜矿资源后备基地矿业结构不断地走向优化组合阶段。
5.铜矿资源后备基地环境保护在铜矿开发利用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废水、废渣、尾矿、粉尘和噪声等方面。因此,有效地处理废水(主要是选矿废水)是解决铜矿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铜矿开发利用中的另一个环境问题是尾矿。其实,尾矿本身并不是废物,其中含有不少有益元素,通过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完全可以变废为宝而解决这一环境问题。另外,对尾矿库通过"平整-覆土-植被"进行复垦造田也是解决铜矿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又一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