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总裁,有马利男有个良好的个人锻炼习惯——慢走。
“慢走能比开车看到更多的风景,比如树叶、草丛、小鸟和昆虫。每当看到这些东西,我就会想到,这个地球是人类与其他多种生物共有的,人类的活动绝对不应超出地球生态能够承受的范围。”2005年6月2日,有马利男在北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有马利男说,步伐慢下来,眼界就能宽起来。
“在高速增长同时,如何减少环境代价,保持发展的和谐与可持续性”,正成为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很多国内外企业而言,“循环生产”、“循环经济”还只是缺乏具体内涵及操作方式的概念,而在富士施乐则不然。
零部件被赋予第二次生命
据介绍,在位于日本神奈川县的富士施乐海老名中心,一种被称为“逆制造”的生产方式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前往参观。
“这是个革命性的突破,也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它强调的是‘零部件再利用’,而不是传统的‘材料再生’,旨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新资源使用降到最低。”有马利男说。
与零部件再利用相比,材料再生的缺点是,再生过程中将消耗大量能源,同时还会导致化学品使用等其它问题。
富士施乐称,零部件再利用取代材料再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也是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生产方式。”
在海老名中心,通过回收渠道收集回来的旧复印机将完成其“生命的涅 ”:
每一台复印机都将按照数据库管理的发货后的使用记录信息进行检查,然后被装到一个自动的传送带上,开始拆卸过程。
拆卸中,数据库信息能识别哪些是可以再利用的零部件,而哪些是需要作再生处理的资源。
可以再利用的零部件将被冲洗、晾干——如果有必要,它们还会被整修或重新喷涂。然后,它们将被组装成小单元,在经过质量检验之后,发送到装配线上。
至此,这些零部件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某种意义上说,海老名中心所做的工作与富士施乐其他新产品供应商没什么两样。
如何保证再利用产品的质量
这一做法的挑战在于,一是如何评估零部件的寿命并确保其质量;二是如何设计出能够使用再利用零部件的产品。
为此,公司成立了一个由开发、生产、销售人才组成的特别小组。特别小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可以再利用的零部件与需要作再生处理的零部件区分开。
零部件可能有很多问题,例如使用寿命短、磨损严重或者难以拆卸等。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判定其真实寿命。
按说,每个零部件新品的使用寿命是可以预知的——如果知道了复印机的使用时间,就可以确定相应零部件的寿命。
但是,在实践中,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比如,两台使用时间相同的复印机上记录的用量可能不同;两台质量相同的复印机可能在不同的环境里使用;复印机上的零部件可能会在定期的保养和维护时更换。这些详细的信息通常是不可能获得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全面的产品历史信息。公司尽可能与所有的客户签订全面维修保养协议,这样,客服工程师在售后服务中,就可以同时清楚地了解和跟踪记录产品及零部件的所有信息。
下一个难题是,如何判定准备再利用的零部件质量是否达到新部件的水平。特别小组发明和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通过声音检测马达的磨损程度。
特别小组还开发出了其他技术,如只需更换寿命较短的或者无法重用的底层材料的技术、一种检验维修结果的检测设备、一种将辊轮等橡胶部件的磨损区域剥开并重新涂层的技术、以及一种外壳喷涂技术等。
提高再利用率
由原始设计开始
富士施乐认为,提高零部件再利用率,需要从零部件的原始设计阶段做起。
为此,公司于2000年提出“平台概念”,即将数个零部件的功能集合到模块中,不同的模块组合可以用在不同产品上。
据介绍,1993年,富士施乐便开始建立自己的整合再生系统。当时的公司总裁宫原明提出:通过零部件的再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有马利男称,在推广这一项目中,公司也遇到一些阻力,比如有客户质疑再利用零部件的质量,还有客户认为自己买的不是新产品而要求价格折扣。
但富士施乐还是坚持下来了:
自1995年推出带有再利用零部件的复印机产品起,至2004年3月,富士施乐已经推出了73个型号、23万多台使用再利用零部件的复印机和数码多功能一体机,实现了54%的再利用率(以部件数量计算)。
“相对没有使用再利用零部件的相同数量的产品,我们资源使用量减少了22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13900吨(2003财年)。”有马利男说。
99.98%的资源
得以再利用或再生
无法再利用的零部件,其材料则被作再生处理,富士施乐从1998年秋季开始了一项行动:
公司当时宣布,在日本有关再生合作机构的帮助下,公司将把旧产品部件分为44类,使用最新的再生工艺进行处理。
计划于1999年2月起在海老名中心实施,整个处理流程,例如拆卸、分类和资源再生被集成到管理系统之中。
富士施乐还建立了一个研究拆卸和分类工作的设施——“生态园”。
随之,公司在东京、神奈川和山梨开始回收设备零部件的自行拆卸工作,并计划将这种“零垃圾填埋”系统推广到全国。
2000年8月,富士施乐建立起了一个实现客户回收旧设备零填埋(除了工艺流程中的损耗之外)的全国系统。2003年,这个系统扩展到复印机和多功能一体机之外的打印机市场。
以“无限小零垃圾填埋”为目标,富士施乐的这一循环生产系统,已经可以实现99.98%的资源回收再利用或再生处理。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8年努力,2003年起,这个系统已经实现了自我盈利。”有马利男说,“我们终于能够‘将环境因素与社会和经济因素和谐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全行业在中长期寻找的商业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