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继2008年金融危机后,再次面临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钢厂再次出现行业普遍亏损等现状。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张文丰将当前钢市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各项表观因素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尽管本轮钢市调整波动程度不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般剧烈,但也正因为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调整,使得企业备受煎熬。分析师预计,本轮钢市景气度下滑尚未到达底部,调整依然可能持续,对钢铁行业基本面维持悲观预期。
1.钢价:螺纹价格尚未跌至最低点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钢价在短短5个月里急跌了41.26%,到2008年10月,螺纹钢价格已经跌至3160元/吨的水平。而目前的这一轮钢市回调,10个月也只是下跌了20%,螺纹钢价格比2008年危机时的低点还高出了20%。
受2008年年底4万亿元投资计划出炉刺激,钢价触底后迅速回升,2011年2月,螺纹钢价格最高攀升至5000元/吨,最高点涨幅为58.2%。
不过,201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弱势运行,大宗商品价格均大幅度下跌,钢价也自2011年8月份近5000元/吨的高点跌至目前4020元/吨,下跌幅度近20%。不过,目前螺纹钢价格与危机时最低3160元/吨的价格相比,还有近20%的距离。
2.矿价:离最低点还有40%距离
2008年金融危机使铁矿石价格在4个月里跌幅超过50%。
铁矿石价格在危机前,多年持续上涨,以迁安铁精粉(66%干基含税)(以下简称铁精矿)为例,2004年2月,价格曾到达阶段性高点1050元/吨,后于2006年5月,曾创下最低600元/吨的水平。危机前的一波涨幅也自此开始,连续上行至2008年6月最高点1610元/吨,涨幅达168.3%。
金融危机暴发后,铁矿石价格跟随钢价急剧下跌,至2008年10月,跌至最低点755元/吨,跌幅为53.1%。
此后,虽受刺激政策出台影响,于2009年初反弹至900元的水平,但此后又连续下跌至2009年4月的最低点655元/吨,3个月大幅下跌27.2%。
而目前,虽然铁矿石10个月跌幅近30%,但离金融危机期间的最低点,仍有40%的距离。
受4万亿元刺激政策的驱动,铁矿石价格自2009年4月走出了一波大幅上涨的行情后,到2011年9月近2年半的时间,达到最高点1535元/吨,离危机前的最高点不到5%。
此后,铁矿石价格经历了去年一波急跌行情,短短1个半月,下跌幅度超过25%,此后弱势震荡,目前铁矿石价格为1085元/吨,离本轮调整最高点下跌30%,但离前一轮最低点还有近40%的距离。
3.产能:钢厂停减产力度小于2008年
从钢企产能利用率来看,尽管今年1~2月份,钢企出现了行业的普遍性亏损,但自3月份开始,钢企赢利能力有所增强,这也使得钢企产能利用率在经历去年下半年的下降后又不断攀升。其中,4月份日均粗钢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吨,充分表明钢企尚未有明显的减产意向。
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虽然当年7~8月份,钢厂处于近乎满产状态,但此后因赢利恶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停减产情况,产能利用率急剧下降至68.35%。因此,钢厂目前的产能利用状况尚未达到2008年最低水平,依然没有明显减产意向,这也是阻碍钢价企稳回升的关键因素。
4.赢利:亏损幅度远低于2008年
对比目前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钢企的赢利水平情况,均出现行业性亏损的状况。
2008年10月,70多家大中型钢企亏损额达到58.35亿元,此后亏损幅度加大,到2008年12月,亏损额为291.22亿元,行业亏损的局面一直维持至2009年4月,连续7个月亏损,自2009年5月份才开始赢利,此后,利润额才逐步恢复正常水平。
本轮钢市调整,钢企利润大幅下降始于去年11月份,大中型钢企利润总额从78.99亿元显著下滑至13.75亿元,幅度达到82.6%。并且,今年1、2月份,再次出现了行业性亏损局面,利润额分别为-23.21亿元和-5.48亿元,3、4月份则赢利有明显增长。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钢企赢利微弱,但依然未到达2008年危机时连续大幅亏损局面,这可能也是钢企未选择停、减产的主要原因。但是,若非出现强政策拉动,随着下游需求继续疲弱,不排除再出现亏损扩大的可能性。
5.需求:房地产调整仍不充分
从2008年危机时可看出,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未出现明显下滑,但本轮调整周期却显得更为持续和剧烈。
今年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13%,这一水平仅在21世纪初期曾经连续出现过,充分显示出我国投资这驾马车效益减弱,对投资拉动的钢材市场影响尤为明显。房地产投资下滑幅度也远不及2008年危机时期。尽管当前房地产市场受调控影响较大,但从投资增速看,与2008年的下滑幅度相比还有距离。
2008年6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尚维持33.5%的水平,但危机使得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09年2月已经下降至1%,基本无增长。
本轮周期自2011年8月开始,其房地产累计投资增速从33.2%的水平连续下滑至当前18.5%的水平,显得平缓许多。
不过,这可能同样意味着房地产调整依然不够充分,在经历上一波调控以来,房价的调整也远未及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幅度大。
6.流动性:银行加大对钢贸的防范力度
截至2012年6月15日,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为月度3.92‰,比2011年9月份最高点的11.31低出许多,这也意味着贸易商的资金成本从月度50元/吨下降至15元/吨,幅度非常明显。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自2008年初最高月度8.38‰,下降至2009年5月的最低1.38‰。
此外,还可以从国家基准利率可看出,以6月贷款利率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进入了降息通道,2008年9月下调了36个基点,此后又连续四次下调至最低4.86%。
对比当前,就在2012年6月8日,我国两年来首次下调利率25个基点(自6.1%下降到5.85%),这可能意味着我国又进入了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降息周期。
可见,在这两轮下跌周期里,市场均经历了资金利率和融资成本不断下降的过程。
然而,尽管目前资金面比较宽松,但贸易商仍出于对钢价的谨慎判断,不敢轻易建仓。
同时,银行也加大了对钢材贸易融资的防范力度,这都对贸易商这一“蓄水池”的钢材吸纳能力有所弱化,钢价上涨动力不足,这一点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
7.政策:4万亿元不会重来
2008年金融危机逼出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GDP增长8%左右,CPI控制在4.8%左右”的目标,并且明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不过,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政策转向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到2010年底总投资4万亿元),即著名的“4万亿投资计划”。
而当前政策重心已转向稳增长,但政策将更为柔性。
2012年,政府提出“GDP增长7.5%,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同样,面临经济下滑趋势,市场又对新的刺激政策产生了较大预期,政府也在前一阶段密集审批了许多项目。
而温家宝总理在湖北调研时也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这表明政府阶段性重心也将从“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
因此,笔者认为,出于经济结构转型及稳物价需要,政府高调推出“4万亿刺激政策2.0版”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通过其他更加柔性和权衡的方式,出台促进各方面经济稳定发展的措施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积极解决前期审批项目的资金缺口以加大项目建设,重点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各种措施。
8.出口:本轮危机受外需影响小
从出口数据来看,2008年8月份,我国出口钢材768万吨,达到历史高峰。
后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钢材出口量逐月下滑。2009年5月份,我国钢材出口量仅为135万吨,下降幅度达82.4%。
再看本轮调整情况,在2011年3月份,钢材出口量达到阶段性高点491万吨,此后连续下滑至2012年2月的339万吨,下降幅度约31%,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平缓了许多。
而且,今年1~5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2204万吨,同比增长10.1%。特别是5月,出口钢材达到523万吨,环比增加56万吨,这充分表明本轮钢市调整受到国外环境影响偏小,行业危机主要是来自内需的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