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年年喊去产能,产能过剩形势却愈演愈烈,今年或许会不一样。
坚定去产能
中国钢铁业去产能的政策或文件已经出台多轮,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近几年钢铁业集中度不增反降,钢铁业兼并重组缓慢,产能过剩压力越来越大。
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实际淘汰钢铁产能9467万吨,超额完成淘汰目标,甚至比规划提出的淘汰目标翻了一番,去产能政策卓有成效。但是,中国目前粗钢产能11.5亿吨,而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再加上行业集中度较低,使得市场反弹的时候,钢铁企业竞争加剧,行业增产的空间依然较大。
过去的钢铁去产能政策,包括了以高炉、转炉等设备的大小为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钢厂搬迁,产能置换,项目审批,以环保政策倒逼钢企去产能等,这些政策压缩了一批钢铁产能。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山西提出,化解过剩产能,首先不能再新建产量,尤其不能以技术改造为名扩大产能;根据市场需求,设定全国总量“天花板”;对现有产能实行“减量置换”。
实际上,过去尽管钢铁业去产能政策迭出,却在执行层面存在“不公平”现象。大型钢企认为自己环保投入大、经营规范,指责部分小型钢企偷漏税、环保投入少;而部分小型钢企则认为大型钢企依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维持亏损经营,市场产能过剩情况下,小型钢企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去产能,剑指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人民日报日前发文指出,有些地方对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这样的表述意味着,去产能政策将对国企、民企实施无差别对待。
据悉,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下跌,不少钢企以停产应对。一般而言,钢厂关闭高炉后重启的成本高昂,过去钢厂采用的方式往往是“宁愿亏损也要维持生产”。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河北唐山地区已有松汀、成联、粤丰、安泰等多家民营钢企陆续停产,其他地区如陕西汉中钢铁集团也出现了停产现象。但同时,不少钢厂因为停产、拖欠工人工资等问题,引发了工人“维权”事件。
人员安置债务危机待解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处理钢铁行业的“僵尸企业”,需要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债务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处理‘僵尸企业’,简单地靠开会议和发文件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按国内重点钢铁集团的统计口径,国内重点钢企2014年末职工总数为174.2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014年末为161.91万人。如果以淘汰2亿吨产能作为本轮钢铁去产能目标,按照人均年产钢400吨简单测算,约直接有50万职工需要得到妥善安置;如果以安置每个职工需要10万元来测算,仅安置职工一项总共就需要约500亿元的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员工安置问题,钢企关停、破产可能带来大量的坏账,也成为去产能的一大难题。钢铁业多位观察人士对证券时报·莲花财经记者表示,除了政府补贴,“僵尸钢企”的“还阳”手段还包括了占用上游企业的资金,而随着钢企占用上游资金的增多,清理“僵尸企业”的难度也在增加。
相关数据显示,34家上市钢企在2010年至2014年年末,应付账款合计分别为1200亿元、1353亿元、1564亿元、2048亿元、2105亿元。应付账款是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收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债务,这一会计科目上升,意味着上市钢企过去4年占用上游的资金量在逐年增加。另外,截至2015年9月底,34家上市钢企应付账款合计为2052亿元,即去年前三个季度上市钢企所“拖欠”的应付账款,就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量。
分析师称,当前我国钢铁业总负债超过3万亿元,钢铁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70%左右,钢铁企业的破产意味着将会出现大量坏账,债务处置将面临一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