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河钢唐钢冷轧部设备故障率同比降低18.02%,全年商品产量、发货量、8条主产线产量全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该部青年技术人员扎根产线,借助公司扁平化变革的平台,不断对设备进行优化和创新,努力破解设备难题,使产线创效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实心设计让钢卷“颜值”保持“在线”
“自从改进了点焊机的电极帽,焊接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卷芯松动的现象大大减少,钢卷擦伤、划伤发生率也得到了降低。”近日,在河钢唐钢冷轧部罩退机组入口,正在操作点焊机来焊接步进梁鞍座上放置的钢卷内圈的操作工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这样讲道。只见他熟练地推动点焊机的操作盘,将电极头对准钢卷内圈焊接部位,加压,焊接,再将点焊机退回原位置。
点焊机主要用于固定钢卷内圈。该项作业,一方面可以防止吊运时钢卷内圈松脱,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钢卷在平整机开卷时因内圈层间错动而产生擦伤、划伤,造成钢卷“颜值”受损。在原先的设计中,电极座和电极帽是空心的,发生碰撞时极易变形,导致无法使用。而且,由于电极帽与电极座是分体式的,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分离掉落现象,影响焊接质量。
青年技术员马林下决心要清除这个影响产品质量的“拦路石”,让钢卷“颜值”得到提高。经过研究,马林对电极帽结构进行了优化,将电极帽和电极座改为了一体实心设计,避免电极帽在使用过程中脱落,同时也可以降低使用过程中其发生变形的几率,延长电极帽使用寿命。由于电极帽的改进,电流档位选择发生了变化,原电流档位已不能保证有效焊接钢卷内圈。针对该问题,马林和操作人员反复摸索,最终确定了新的电流档位,确保钢卷内圈焊接牢固。
“改进后,因卷芯擦伤而造成的非计划品数量每月减少了40吨,电极帽的消耗量降低了75%,每年可累计创效十几万元。”精整作业区作业区长袁军介绍说。
远程监控漏油难题迎刃而解
“下半年,酸轧的液压油消耗同比降低了19.8%,看来酸轧中压、高压系统油箱‘远程监控’的效果真不错!”去年12月2日,设备科液压技术员曹堃在核算完近几个月的油品消耗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原来,该部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现场油箱上的液位计对酸轧的中压、高压系统油箱液位进行查看。当系统发生液压油泄漏时,岗位工和点检员经常不能及时发现,而当主控室HMI界面出现低液位报警提示时,系统已经泄漏了4~5桶液压油。有时候,漏油处理时间长,还会造成液压泵无法起泵、生产线被迫停车的后果。
为了避免液压油泄漏,曹堃想了不少办法,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如果有人可以长期监控液位值就好了。”脑海里的这一想法,让曹堃想到了远程监控。在得到领导的支持后,曹堃联系了酸轧作业区、点检作业区和自动化的相关人员来共同研究并制订了改进方案:在中压、高压油箱顶部分别安装激光液位计,然后将液位值反馈至主控室HMI界面,并且,在现场安装了红色警示灯,当处于低液位时,警示灯会不停地闪烁,为及时发现泄漏情况又加了一重保险。
“自从公司管理体制变革以来,青年技术人员扎根产线,解决了很多现场难题。2016年,设备系统的青工完成了15项课题的攻关,累计创效百余万元。”该部设备科科长么玉林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讲道。
优化固定方式天车车轮转得更久
去年12月16日早上8点,点检四作业区技术员孙家铭完成了罩退生产线天车的例行检查。“你们就放心地使用罩退生产线1号天车吧,天车下水平轮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一年了,不会再经常出现故障而影响吊卷了。”孙家铭胸有成竹地对天车工说道。
罩退生产线天车是该部精整作业区的重要辅助设备,肩负着罩退入炉、出炉,向平整倒运钢卷的任务,工作强度大,罩退1号天车作业次数尤其频繁。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精整作业区的生产节奏将被打乱。
下水平轮是天车的关键部件。针对罩退生产线天车下水平轮损坏率高的难题,孙家铭可没少下功夫。孙家铭围绕延长罩退生产线天车下水平轮使用寿命的课题开展了重点攻关。他对罩退生产线天车进行现场勘查,查阅轴承样本,提出改型原有故障率高的轴承,使其承载能力更强。
原水平轮因其设计不方便拆装,每次拆除旧轴承时,必须进行破坏性拆除,即使是使用良好的轴承,在拆卸时也会遭到破坏,造成浪费。对此,孙家铭进行了优化,不再将水平轮支架焊接在支腿上,而是在支腿上制作螺栓地脚座,通过6条螺栓固定。在检修拆装时,将支架和水平轮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拆下。与以前的作业方式相比,该方式只需要拆卸6条螺栓即可,简单快捷、省时省事。
“罩退生产线天车下水平轮得到优化后,不仅使用寿命延长了400%,而且备件消耗量和维修量减少了,每年可创效17万元。”孙家铭高兴地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