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的开发规模,产量的增长幅度,受制于各类矿产的资源潜力、品质和探明程度。
资源潜力的评价,与勘探程度、研究深度紧密相关。随着勘查程度的提高,技术方法的进步,认识的变化,不同时期进行的矿产资源评价,资源潜力预测和数值的估算也会有许多差异。我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铀矿、地热资源,也曾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了次数不等的评价和预测,对资源“家底”有较系统的了解。整体上认为能源矿产资源量是比较丰富的,但按人均占有量计又是相对贫乏的。
资源量转化为矿产储量,需经过矿产的勘查。储量的探明度,往往受制于勘探规模和勘探程度。迄今各类矿产也已进行过相当规模的勘查,但总体上勘查程度不高。有些领域涉及不深;地域差异又使不少地区的勘查程度很低。现今探明储量占资源量的比例较小,矿种之间各有区别。突出表现在石油后备储量明显不足和煤炭精查储量偏少。
我国能源矿产资源评价方法,正处在逐步与世界相衔接的过程中,还存在研究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统计等方面的某些差别。在进行与世界统计的资源状况的对比时,会出现可比性上的差异。
一、 煤炭
据80年代进行的资源评价结果,预测煤炭总资源量为5.06万亿t。浅于1 800m资源量为4.4万亿t,其中,埋深浅于1 000m的资源量为2.104万亿t。以此数与世界产煤大国相同深度的资源量对比,低于独联体(6.8万亿t),高于美国(3.6万亿t),居世界第2位。以中国保有精查储量2 299亿t与世界各国可采储量相比,则位于独联体、美国之后,居世界第3位。
截止1996年底,煤炭探明储量10 273亿t,为资源总量的20.3%。其中,精查储量2 510亿t,占24.4%;详查储量1 815亿t,占17.7%;普查与找煤储量5 948亿t,占57.9%。历年已累计采煤248亿t,现保有储量10 025亿t,其中已占用储量2 556亿t,占25.5%;未动用储量7 469亿t,占74.5%,其中精查储量893亿t,仅占未动用储量的12%,对扩大规模、持续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煤炭资源分布地域广,但不均衡,具有东少西多、南贫北丰、相对集中的特点。绝大多数省(市、区)分布着质量不同、数量不等的资源。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以西资源量达4.5万亿t,占89%;以东0.56万亿t,仅占11%。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以北地区资源量达4.74万亿t,占93.6%;以南地区,仅0.32万亿t,占6.4%。整个煤炭资源量,相对集中在超过万亿吨的新(16 210亿t)、蒙(1 205万亿t)以及超过千亿吨的晋、陕、甘、宁、黔、冀、鲁、豫、皖9省(区),其资源量48 113亿t,占总量的95.10%。
与资源量分布相类似并以上述相同的区划进行比较,已知储量中,西部(8 715亿t),占87%,东部(1 310亿t),占13%;或者说北部(9 070亿t)占90.5%,南部(955亿t)占9.5%。现保有煤炭储量,相对集中在超过千亿吨的晋(2 578亿t)、蒙(2 247亿t)、陕(1 619亿t)以及新、甘、宁、皖、黑、冀、鲁、豫、黔、滇13个省(区),累计储量9 637亿t,占总储量的96.1%。
资源量与储量的相对集中反映了与大型含煤盆地的密切关系,也决定了中国煤炭“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发展格局。
煤炭具多时代分布,煤类分带性明显。晚古生代以中变质煤为主;中生代以低、中变质煤为主;第三纪主要形成低变质褐煤,反映了地质时代新、变质程度低的趋势。煤类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天山?阴山以北,以褐煤与低变质煤为主;天山?阴山以南,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则分布有各级变质程度的烟煤和无烟煤及少量褐煤;秦岭?大别山以南,以高变质煤为主,中变质煤有分布,低变质煤很少。煤类品种全,但以优质动力煤为最丰,占保有储量的72.9%;优质炼焦煤、无烟煤比例偏小,占25.4%。煤田区伴生矿种类多,可综合利用产生新效益。
煤层埋深偏大,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埋深大于1 000m储量占53.2%;适于露天开采的煤储量仅占4.1%,且高变质煤量少。
二、 石油、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系统进行过二次。资源量的预测随着研究深度也有所变化。据对全国统计的319个沉积盆地中所选择的145个盆地的系统评价结果,石油常规总资源量为930亿t,最终可采资源量140亿t;常规天然气总资源量38万亿m3,最终可采资源量10.5万亿m3。另外,又据其他方面研究结果,属于非常规天然气类型的煤层气,埋深小于2 000m的资源量为32.64万亿m3;以含油率为6%的油页岩储量折算,页岩油远景地质储量近290亿t。连同南海南部海域初步预测的资源量在内,表明了中国油气资源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以人均占有量计,资源并不富裕。
石油、天然气储量探明程度不高。至1996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52.6亿t,占迄今计算最终可采资源量的37.6%,历年已累计采原油30.36亿t,剩余可采石油储量22.24亿t,居世界第11位;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近1万亿m3,占预测最终可采资源量的9.5%,累计采出天然气约3 000亿m3,剩余可采储量7 000亿m3,居世界21位。
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分布不均衡,相对集中在一批大型盆地内。地区上,东部(东北、华北、江淮)石油资源量363.4亿t,占总资源量的39%;中西部(247.89亿t)和大陆架海域(246.75亿t)大体相当,分别占26.7%和26.5%;南方区(长江以南)所占比例极小。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中部(11.36万亿m3),占29.95%,其次是西部(10.78万亿m3),占28.4%。中西部天然气资源量占58.4%;近海大陆架(8.39万亿m3),占22.1%,构成了天然气分布的基本格局。西藏、南海南部海域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再经继续深入、系统评价后,将会使中国总资源量预测发生新的变化。资源量集中于大型盆地具有普遍的规律。统计的渤海湾、松辽、塔里木、准噶尔、珠江口、东海、渤海、琼东南、鄂尔多斯、北部湾、吐?哈、柴达木、四川13个盆地,占进行评价盆地数的8.66%,而其资源量:石油750.4亿t,占总资源量的80.7%;天然气30.7万亿m3,占总资源量的80.86%。
探明储量的分布特点与资源量相类似。储量集中于大型油田(>1亿t)和大型气田(>300亿m3)内。已探明石油储量,东部地区占79%,中西部地区占15.6%,海域占4.7%,其他区比重极小。天然气储量,中西部占67.2%,海域占16.74%,东部占15.64%。迄今占油田总数7.2%的大油田,其储量占石油总探明储量的58.6%;占气田总数6.2%的大型气田,占探明储量的43.9%。反映中国多为中小型油气田,而储量又主要聚集于大型油气田中的特点。
石油形成以陆相沉积为主,产出时代相对较新,以中、新生代地层中聚集了总资源量的86.3%;现今探明储量也主要分布于这套层序之中。天然气资源量,中新生界占49.2%,古生界占50.8%,资源比例各占一半,反映了天然气形成环境除陆相外,海相所占比重相当大。
地质条件的复杂,确定了资源品质的多样性。在石油资源量中,常规资源占87.1%,低渗油资源占6.1%,稠油占2.0%,低成熟油占4.8%。地理环境的复杂,给勘查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石油资源量的43.3%、天然气资源量的66.7%是分布在海滩、沼泽、沙漠、山区、黄土塬、高原等地理、地形条件复杂区。石油资源的23.3%埋深于3 500~4 500m范围;还有相当比例的资源超过4 500m(如塔里木盆地)。
三、 铀矿
至今已探明大小铀矿200多个,证实了相当数量的铀储量。
铀矿资源分布不均衡,全国已有23个省(区)发现铀矿床,但主要集中分布在赣、粤、黔、湘、桂、新、辽、滇、冀、蒙、浙、甘等省(区),尤以赣、湘、粤、桂四省(区)资源为富,占探明工业储量的74%。
已探明的铀矿床,以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硅泥岩型为主。矿石以中低品位为主, 0.05%~0.3%品位的矿石量占总资源量的绝大部分。矿石组分相对简单,主要为单铀型矿石, 仅在极少矿床有其他金属元素共生,形成铀?钼、铀?汞、铀?铜、铀?多金属、铀?钍?稀土矿床。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一些矿田内,矿床往往成群出现,有的几个,有的几十个,而其中常有1~2个主体矿床存在。探明的铀矿体埋深多在500m以内。
中国铀矿成矿时期以中新生代为主,并主要集中在87~45Ma。成矿的先后顺序是:混合岩型、伟晶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砂岩型。据铀矿床矿化类型、成矿时代和大地构造单元中分布特征,划分了东部铀成矿省、天山?祁连山铀成矿省、滇西铀成矿区。并据矿床成因、赋矿围岩和成矿特征将中国主要铀矿床分为内生铀矿床(岩浆型、热液型)、外生铀矿床(成岩型、后生淋积型)和复成因铀矿床三类。
四、 地热
已进行的地热资源评价结果,预测全国埋深小于2 000m的地热资源量为221 900 000×1012kJ,相当72 310亿t标准煤的发热量。按1%计算可采地热资源,相当723亿t标准煤的发热量。据对一批主要的沉积盆地进行的评价,预测资源量约40 184 046×1012kJ,占总量的18.1%,可采率按1%计,相当1 371亿t标准煤的发热量。
全国已勘查过的地热田738处,探明可采热水量247.02万m3/d,可利用热量4 318MW,年供热量约相当464.4万t标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