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石是商品名称,并非岩石学定义。大理石是天然建筑装饰石材的一大门类,一般指具有装饰功能,可以加工成建筑石材或工艺品的已变质或未变质的碳酸盐岩类。它是由中国云南大理市点苍山所产的具有绚丽色泽与花纹的石材而得名。大理石泛指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以及碳酸盐岩经不同蚀变形成的夕卡岩和大理岩等。 大理石主要用于加工成各种形材、板材,作建筑物的墙面、地面、台、柱,还常用于纪念性建筑物如碑、塔、雕像等的材料。大理石还可以雕刻成工艺美术品、文具、灯具、器皿等实用艺术品。 大理石的质感柔和美观庄重,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装饰豪华建筑的理想材料,也是艺术雕刻的传统材料。
一、 矿石原料特点
(一) 工艺分类
我国所产大理石依其抛光面的基本颜色,大致可分为白、黄、绿、灰、红、咖啡、黑色七个系列。每个系列依其抛光面的色彩和花纹特征又可分为若干亚类,如:汉白玉、松香黄、丹东绿、杭灰等。大理石的花纹、结晶粒度的粗细千变万化,有山水型、云雾型、图案型(螺纹、柳叶、文像、古生物等)、雪花型等。现代建筑是多姿多彩不断变化的,因此,对装饰用大理石也要求多品种、多花色,能配套用于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一般对单色大理石要求颜色均匀;彩花大理石要求花纹、深浅逐渐过渡;图案型大理石要求图案清晰、花色鲜明、花纹规律性强。总之,花色美观、便于大面积拼接装饰、能够同花色批量供货为好。中国大理石工艺分类见表4.25.1。
表4.25.1中国大理石工艺分类
(二) 矿物组成及主要特征
大理石的矿物组成及矿石特征直接关系到其制品的使用性能和装饰效果。在表4.25.2中所列为几种常见大理石的主要矿物组成及主要特征。
表4.25.2常见大理石的矿物组成及主要特征
(三) 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
表4.25.3常见大理石化学成分
表4.25.4 常见大理石的物理性能
二、 用途与工业技术要求
(一) 大理石的用途
表4.25.5大理石的主要用途
(二) 工业技术要求
对天然大理石因应用方面的不同,其工业技术要求有不同的侧重。
1.天然大理石荒料的主要要求
建材行业标准(JC202-92)对天然大理石荒料的主要要求如下: 荒料必须具有直角平行六面体的形状。 荒料的规格尺寸要求长度大于或等于100cm,宽度大于或等于50cm,高度大于或等于70cm。 外观质量要求同一批荒料的色调花纹应基本一致;荒料的缺角、缺棱、裂纹等外观质量等级应符合表4.25.6的规定。 物理性能要求:体积密度不小于2.6g/cm3;吸水率不大于0.75%;干燥压缩强度不小于20MPa;弯曲强度不小于7.0MPa。
要求大理石结构致密,颗粒均匀不易脱落,无裂隙,无包裹体,颜色、花纹、块度、形状符合造形要求,一般要求大于0.15m3。如用于室外,不需岩面新鲜,但要求抗风化性好,吸水率低。
表4.25.6对大理石荒料的质量要求
表4.25.7大理石电气绝缘板质量要求
三、 矿 业 简 史
大理石,是人类历史上应用最早的矿物岩石之一.从中国殷墟出土文物来看,在公元前2000年,当时人们已经能用大理石雕刻水牛、石鹗、石饕等精美的大理石鸟兽装饰品;至商代(公元前1700年)人们已经用大理石制造乐器,安阳出土的商代石磬,制做工整,花纹古朴精美;在东西周时期(公元前6、7世纪),人们已用大理石刻记文字,因刻在鼓形大理石上而称石鼓文;秦朝、汉朝已将大理石用于建筑物,在河南南阳等地发掘的汉墓中,曾出土大量的“画像石”大理石雕刻及大理石建筑构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凿了许多石窟建筑,如龙门石窟经过几百年的建造,留下来大量的大理石雕佛像;隋唐时期大理石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河北赵州安济大石桥结构合理造形精美,陕西渭河以北唐代十八陵的石雕华表、石翼马、石狮、石文巨武士等生机勃勃雍容华贵,至今盛唐雄风犹存,被誉为“三百里石雕博物馆”。 宋朝以来大理石的应用更为普遍,如河南巩县宋陵石象生、杭州灵隐寺双石塔、北京的芦沟桥等雕造都很完美。 明清时期,大理石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代北京天安门的金水桥、华表、石狮、故宫的巨型盘龙御道、整座故宫宫殿台基、雕栏、石阶等都是由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造;清朝更注重园林建造,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石舫均为造型秀美的大理石建筑物;圆明园遗址尽管残缺不齐,但大量大理石残垣断柱尚可看到雕刻新奇精美的花纹。 在现代建筑业中,虽然不断推出新型建筑材料,但是天然大理石以其天然的属性、独特的装饰效果,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建筑装饰材料,甚至成了建筑物豪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新建的宾馆、饭店、商厦、剧场、银行、机场、车站等大型公用设施中已普遍使用大理石装饰装修。 中国对大理石资源的记载首推《山海经》,书中有“岷山其下多白珉”的记录。几千年来中国虽一直在使用大理石、开采大理石,如山东莱州黄山后大理石矿床,在唐代已有民间开采,但对大理石矿床的地质工作,却开展甚晚。中国对大理石矿床的大量地质工作基本上始于本世纪70年代。如1973年对浙江杭州石龙山矿床(“杭灰”产地)、1974年对北京房山大将矿床(“汉白玉”、“艾叶青”产地)、1975年对安徽耳毛山矿床(“灰皖螺”、“红皖螺”产地)、1976年对潼关玉石峪矿床、1978年对山东莱州黄山后矿床(“雪花白”产地)、1979年对辽宁丹东二道沟矿床(“丹东绿”产地)等等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地质资料,使大理石矿山开采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为我国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与出口换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0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首次颁布了中国的《饰面石材矿地质勘探暂行规定》,这使中国大理石矿的地质勘探工作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对大理石矿的发现和地质勘探工作都很重视,新的矿床、新的品种、新增储量都在不断地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