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产品 | 手机浏览 | RSS订阅
世界金属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钢铁 » 钢铁知识 » 正文

铁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不同的地质时期,在类似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同类型的铁矿床;但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和构造运动期,占主导地位的铁矿床类型则是不同的,显示了铁矿床形成与地壳演化密切有关的特点。由老到新,各地质时期的主要铁矿床类型及其成矿规律如下:

 

(一)太古宙

 
   
铁矿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吉林东南部、鞍山—本溪、冀东—北京、内蒙古南部和地台南缘的许昌—霍丘、鲁中地区。以受变质沉积型铁硅质建造矿床为主,常称“鞍山式”铁矿。多为大型矿床,铁矿床主要赋存于鞍山群、迁西群、密云群、乌拉山群、泰山群、登封群、霍丘群等。其岩石变质程度多属角闪岩相,部分属麻粒岩相或绿片岩相,并受混合岩化。矿石以条纹状、条带状、片麻状构造为特征,被称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型铁矿。该时代储量占41.4%。

 

(二)古元古代

 
   
铁矿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中部北东向五台燕辽地槽区。矿床仍以受变质沉积型铁硅质建造为主,赋存于五台群、吕梁群变质岩中,矿石以条纹状、条带状构造为主。在南方地区有伴随海相火山岩、碳酸盐岩的火山岩型矿床,以云南大红山铁铜矿床为代表,矿体产于大红山群钠质凝灰岩、凝灰质白云质大理岩中。

 

(三)新元古代(含震旦纪)

 
   
铁矿床类型较多。在北方地区,有产于浅海-海滨相以泥砂质为主沉积型赤铁矿床,分布于河北龙关—宣化一带和产于斜长岩体中的承德大庙一带的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在内蒙古地轴北缘有产于白云鄂博群白云岩中的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综合矿床;还有赋存细碎屑岩-泥灰岩-碳酸盐建造中的酒泉镜铁山沉积变质型铁矿(铜、重晶石)。在南方地区,除分布于湘、赣两省的板溪群、松山群浅变质岩系中的沉积变质型铁矿,还有产于新元古界澜沧群中基性火山岩中的云南惠民大型火山-沉积型铁矿。
   
元古宙形成的铁矿,储量占22.8%。

 

(四)古生代

 
   
除志留纪铁矿较少外,其他各时代都有铁矿。以沉积型和岩浆型矿床为主,也有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如沉积型铁矿,分布于南方(湘、桂、赣、鄂、川)泥盆系中的海相沉积赤铁矿床,常称“宁乡式”铁矿;岩浆晚期型矿床以钒钛磁铁矿(攀枝花式)最为重要,含矿岩体分布于攀枝花—西昌一带。该时代储量占22.4%。

 

(五)中生代

 
   
是陆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和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形成的主要时代。陆相火山-侵入型,主要分布于宁(南京)—芜(湖)地区。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分布于鄂东(大冶式)、邯邢、鲁中、晋南、豫北和闽南等地区。这个时代形成的铁矿,储量占12.4%。

 

(六)新生代

 
   
以风化淋滤及残、坡积型为主,次为陆相沉积的菱铁矿、沼铁矿,还有海滨砂铁矿。储量占1.0%。

 

二、矿床类型

 
   
我国幅员辽阔,分布有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碱性各时代的各类岩浆(喷发)岩;沉积了从太古宙到第四纪各个时代的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系、火山沉积岩系、沉积变质岩系,为不同类型铁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我国目前具有工业意义的铁矿床,按其成因可分为沉积变质型、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火山岩型、沉积型和风化型等6种主要类型,其中以沉积变质型最重要。现介绍如下:

 

(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这类铁矿床又称受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57.8%。并具有“大、贫、浅、易(选)”的特点,即矿床规模大,含铁量低,矿体出露地表或浅部,易于选别。主要分布于吉林东南部、辽宁鞍山—本溪、冀东、北京密云、晋北、内蒙古南部、豫中、鲁中、皖西北、江西新余、陕西汉中、湘中等地。根据矿床中的矿石类型和含矿变质岩系的岩石矿物组合以及其他地质特征,又分为下列两大类。

 
   
1.受变质铁硅质建造型铁矿床

 
   
典型铁矿床分布于辽宁鞍山—本溪一带,因此,一般称为“鞍山式”铁矿。这类铁矿是受不同程度区域变质作用并与火山-铁硅质沉积建造有关的铁矿床。大致与国外阿尔戈马型铁矿相当。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多集中于2000~3000Ma)老变质岩区。
   
铁矿床主要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太古宇鞍山群、迁西群、泰山群、登封群、霍丘群及其相当的变质岩系中的不同层位;山西、内蒙古古元古界五台群、吕梁群及其相当的变质岩地层中,变质作用大多数属于绿片岩至角闪岩相,个别产于麻粒岩相中。湖南、江西等省产于板溪群或震旦系松山群。多数地区含铁变质岩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
   
受变质铁硅建造中铁矿层是多层的,也有1~2层的,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层厚度一般几十至百米,最厚可达350m左右。延长较稳定,个别矿层长可达几十公里以上。矿床规模大多数为大型或特大型。矿石中铁矿物与石英组成具有黑白相间的条带状、条纹状构造,变质程度高时,向片麻状过渡。矿石为磁铁石英岩、赤铁石英岩、绿泥磁铁石英岩、角闪磁铁石英岩。以贫矿为主,含铁品位一般为25%~40%。在贫矿中也有含铁品位达50%~60%不同规模不同成因的富铁矿石。

 
   
2.受变质碳酸盐建造型铁矿床

 
   
典型矿床分布于吉林大栗子,因此,称为“大栗子式”铁矿。这种类型铁矿是受到轻微区域变质作用的碳酸盐型沉积铁矿床。主要产于元古宇地层中。含矿岩系主要由碎屑-碳酸盐岩组成,如砂岩、泥岩、灰岩等。
   
已知矿产地不多,主要产于吉林东南部古元古界辽河群千枚岩与碳酸盐类岩层中;云南易门、峨山铁矿产于新元古界下部的昆阳群碳酸盐类岩层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地瓜状、不规则形态,矿体一般沿走向长100~300m,倾斜延深200~500m,倾斜长大于走向长,厚度变化大。矿石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褐铁矿等。矿石以块状、条带状构造为主,鲕状构造次之。矿石类型有赤铁矿型、磁铁矿型、菱铁矿型、次生褐铁矿型。磁铁矿型、赤铁矿型矿石围岩多为千枚岩,而菱铁矿型矿石围岩多为大理岩。富铁矿占较大比例为特点,如云南化念铁矿,其储量一半为含碱性炼铁用矿石。

 

(二)岩浆晚期铁矿床

 
   
这是一类与基性、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以其铁矿物中富含钒和钛,通常称为钒钛磁铁矿矿床,储量占11.6%。按照成矿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1.岩浆晚期分异型铁矿床

 
   
由岩浆结晶晚期分异作用形成的富含铁、钒、钛等残余岩浆冷凝而成的矿床。我国首先发现于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故国内常称之为“攀枝花式”铁矿床。
   
矿床产于辉长岩-橄榄岩等基性-超基性岩体中。而岩体多分布于古陆隆起带的边缘,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含矿岩体延长可达数至数十公里,宽一至数公里。岩体分异良好,相带明显,韵律清楚。按岩石组合可以分为辉长岩型、辉长-苏长岩型、辉长-橄长岩型、辉长-斜长岩型、辉长-辉岩-橄辉岩型和辉绿岩型等岩相组合类型。
   
铁矿体多呈似层状,分布于岩体的中部或下部韵律层底部的暗色相带内,与岩体的韵律层呈平行的互层。矿床常由数至数十层平行的矿体组成,累计厚度由数十至两三百米,延深可达千米以上。主要矿石矿物有粒状钛铁矿、磁铁矿、钛铁晶石、镁铝尖晶石等,含少量磁黄铁矿、黄铁矿及钴、镍、铜的硫化物。矿石具陨铁结构、镶嵌结构。矿石呈致密块状、条带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含TFe 20%~45%、TiO2 3%~16%、V2O5 0.15%~0.5%,Cr2O30.1%~0.38%,伴生微量的Cu、Co、Ni、Ga、Mn、P、Se、Te、Sc和Pt族元素,可综合利用,这类矿床的规模多属大型,是铁、钒、钛金属的重要来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攀(枝花)西(昌)地区。

 
   
2.岩浆晚期贯入型铁矿床

 
   
为岩浆晚期分异的含铁矿液沿岩体内断裂或接触带贯入而成。我国首先发现于河北省大庙,故常称之为“大庙式”铁矿床。
   
铁矿床产于斜长岩、辉长岩岩体中。基性岩体沿东西向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矿体是沿岩体裂隙或上述两种岩浆岩接触带贯入而形成的。
   
矿体形态不规则,多呈扁豆状或脉状,成群出现,作雁行式排列。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产状陡立。从地表到深部,矿体常见分支复合现象,多为盲矿体。单个矿体长数至数百米,厚数至数十米,延深数十至数百米。主要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金红石和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斜长石、辉石、绿泥石、阳起石、纤闪石和磷灰石。矿石结构均匀,常见陨铁结构。具浸染状和块状构造。贫富矿石均有,含钒、钛以及镍、钴、铂等硫化物。
   
近矿围岩常见纤闪石化、绿泥石化和黝帘石化等蚀变。有用矿物颗粒大,矿石易选。矿床规模一般为中—小型,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承德地区大庙、黑山一带。

 

(三)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

 
   
接触交代型矿床,常称为夕卡岩型矿床。主要赋存于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类与碳酸盐类岩石(含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这类矿床一般都具有典型的夕卡岩矿物组合(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而在成因和空间分布上,都与夕卡岩有一定的关系。
   
岩浆岩侵入体的形成时代,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到燕山期都有。在我国以燕山期最为重要。
   
碳酸盐类岩石生成时代,从前震旦纪到侏罗纪都有,岩性也很不相同。就已知国内夕卡岩型铁矿围岩而言,包括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各种不纯质的灰岩、白云岩;部分围岩可为角岩、片岩、板岩、砂岩或凝灰岩等。从岩性的时代来看,元古宙(包括震旦纪)多为硅质灰岩;寒武纪—奥陶纪多为纯质灰岩或含镁质灰岩;石炭纪-二叠纪多为含泥质及有机质灰岩。我国北方最有利形成接触交代型铁矿的是寒武纪-奥陶纪灰岩,南方主要是三叠纪大冶灰岩和早二叠世栖霞灰岩。
   
接触交代型铁矿大部分形成于接触带,有的矿体可延伸到非夕卡岩的围岩之中,矿体常成群出现,形态复杂,多呈透镜状、囊状、不规则状和脉状等,矿石矿物成分较复杂。铁矿石以块状构造为主,次为浸染状、斑点状、团块状和角砾状构造。该类铁矿常伴生有可综合利用的铜、钴、金、银、钨、铅、锌等;甚至构成铁铜、铁铜钼、铁硼、铁锡、铁金等共(伴)生矿床。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大型。
   
这类铁矿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河北省邯(郸)—邢(台)地区、鄂东、晋南、豫西、鲁中、苏北、闽南、粤北以及川西南、滇西等地,是我国富铁矿石的重要来源。
   
按岩浆岩和围岩条件,在工业上常分为邯邢式、大冶式和黄岗式铁矿。邯邢式铁矿围岩主要是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矿体常呈似层状。大冶式铁矿围岩主要为三叠系大冶灰岩,矿体形态不规则。黄岗式铁矿成矿岩体为花岗岩及白岗岩,围岩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夹火山岩系。
   
热液型铁矿床明显受构造控制,有的是断裂控矿,有的是褶皱控矿,还有断裂与褶皱复合控矿。热液型铁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常因地而异,多数矿体与岩体有一定距离。高温热液磁铁矿、赤铁矿矿床常与偏碱性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类有关,中低温热液赤铁矿矿床常与较小的中酸性侵入体有关,两者多保持一定的距离。中低温热液菱铁矿矿床与侵入体无明显关系。围岩条件对热液型铁矿的控制作用不甚明显。围岩蚀变是热液型铁矿的显著特征,高温矿床常见透辉石化、透闪石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等;中低温矿床多见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
   
大多数热液型铁矿体较小,常成群出现。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多见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现象。矿石组合简单,矿石品位一般较高。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分布于内蒙古、吉林、山东、湖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自治区。但也有大型矿床,如山东淄河一带,产于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类岩石中的文登铁矿床,该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矿床由22个矿体组成,呈似层状和透镜状,重叠平行分布。主矿体长7000m,厚12~36m,延深100~470m。矿石矿物以褐铁矿、菱铁矿为主。矿石品位TFe平均41%(褐铁矿)、30%(菱铁矿),探明铁矿石储量1.16亿t,其中炼铁用矿石储量5400万t。

 

(四)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

 
   
这类矿床是指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铁矿床。成矿作用与富钠质的中性(偏基性或偏酸性)、基性火山岩侵入活动有关。以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按火山喷发环境,可分为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和海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

 
   
1.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

 
   
在我国东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发育着一套与辉石闪长玢岩-次火山或火山侵入岩有空间、时间和成因联系的铁矿床。典型矿床产于宁(南京)芜(湖)地区的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断陷盆地中,同偏碱性玄武安山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国内有人称之为“玢岩铁矿”。它实际包括由岩浆晚期-高温、中温,直至中低温一系列成因类型。按矿床在火山机构中的产出特点,大致可分为3类:①产于玢岩体内部、顶部及其周围火山岩接触带中的铁矿床,如“陶村式”、“凹山式”、“梅山式”等。②产于玢岩体与周围接触带中的铁矿床。如“姑山式”等。③产于火山碎屑岩中的火山沉积矿床,如“龙旗山式”等。其中以第①类矿床规模最大,矿石含铁较高。
   
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矿体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柱状、脉状等。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大型矿体长可达千米以上,厚数十至二三百米,宽数十至近千米。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假象赤铁矿、赤铁矿次之,可见少量菱铁矿。矿石构造有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斑杂状、条纹条带状等。这类矿床的磁铁矿以含Ti、V为特征。

 
   
2.海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

 
   
多产于地槽褶皱带海底火山喷发中心附近,铁矿床的形成与火山作用有直接的关系。典型矿床以云南大红山铁矿为代表。
   
铁矿体赋存于由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熔岩(细碧岩和角斑岩)组成的一套含矿建造中。下部为石英砂岩、钙质或硬砂质粉砂岩,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粉砂岩薄层;富钠质的浅色岩是主矿体的容矿岩层。上部为厚层大理岩。
   
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少数呈脉状或囊状,常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条带状、杏仁状和定向排列构造等。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有假象赤铁矿、菱铁矿和硫化矿物。脉石矿物有石英、钠长石、绢云母、铁绿泥石等。

 

(五)沉积型铁矿床

 
   
它是出露地表的含铁岩石、矿物或铁矿体,在风化作用下,被破碎、分解,搬运到低洼盆地中,有的经过机械沉积,有的经过沉积分异作用(包括化学分异作用)沉积下来。铁矿物或铁质富集达到工业要求时,即形成沉积矿床。这种类型铁矿床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7%。其矿床具有“广、薄、难”的特点,即矿层分布面积广,厚度薄,矿石多为赤铁矿、菱铁矿,含磷高,难选。根据铁矿床形成的沉积环境,可分为海相和湖相两类沉积矿床。

 
   
1.海相沉积型铁矿床

 
   
该类铁矿产于新元古代以后各个地质时期。
   
时代最老的是早震旦世沉积铁矿床,以河北宣化庞家堡铁矿为代表。矿体产于长城系串岭沟组底部,矿体底板是细砂岩或砂质灰岩,顶板为黑色页岩夹薄层砂岩。矿体一般有3~7层,与砂岩互层,构成厚10m的含矿带。矿体顶板之上为大红峪组灰岩和钙质砂岩,底板之下为长城系石英砂岩夹层,常见波痕及交错层。矿体呈层状、扁豆状或透镜体状。矿石主要由赤铁矿组成,还有镜铁矿、石英、方解石和黄铁矿、绿泥石、磷灰石等。矿石具有鲕状、豆状、肾状构造。矿床规模一般为中、小型。主要分布于河北宣化、龙关一带。俗称“宣龙式”铁矿。
   
分布最广的是泥盆纪“宁乡式”铁矿,主要分布于湘赣边界、鄂西、湘、川东、黔西、滇北、甘南、桂中等地。铁矿产于中、上泥盆统砂页岩中,矿体呈层状,主要含矿层有1~4层,层间夹绿泥石页岩或细砂岩。矿体厚0.5~2m,厚度比较稳定。矿体延长数百米至数千米,最长达十几公里。矿石由赤铁矿、菱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胶磷矿、黄铁矿、粘土矿物和石英等组成。具有鲕状和粒状结构,豆状、块状、砾状构造。矿床规模以中型为主。因首先发现于湖南省宁乡县,故称之为“宁乡式”铁矿。
   
最新的是晚三叠世沉积铁矿床。该类矿床主要分布于滇西、川西一带,如滇西维西-德钦的楚格铁矿、勐腊新山铁矿和川西盐源—木里一带的褐铁矿、菱铁矿矿点。

 
   
2.湖相沉积铁矿床

 
   
矿床形成的时代以二叠纪、侏罗纪最为重要,主要分布于四川省。
   
铁矿层往往与煤系地层有密切关系,产于煤系砂页岩中,矿体呈透镜状和似层状,沿走向变化大。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厚一般小于2m。矿石矿物为赤铁矿、菱铁矿,有时为褐铁矿。矿石构造主要为鲕状、块状。矿石含铁量多在35%~40%之间。
   
具有代表性矿床是赋存早、中侏罗世自流井群底部的“綦江式”铁矿。是湖相沉积赤铁矿、菱铁矿矿床,伴有磁铁矿、铁绿泥石等,矿床规模一般多为中、小型矿床,如綦江、白石潭铁矿。
   
另外,还有在山西省寿阳一带产于二叠纪页岩中湖相沉积“寿阳式”铁矿床和甘肃省六盘山以东的华亭一带赋存于白垩纪粘土岩或砂页岩中的湖相沉积“华亭式”铁矿床及广西右江流域赋存在第三纪渐新统煤系中的湖相沉积“右江式”铁矿床。矿床规模均为小型。

 

(六)风化淋滤型铁矿床

 
   
本类矿床包括原生铁矿体、玄武岩和含铁质岩石或硫化矿体,经风化淋滤、残坡积堆积形成的铁矿床。
   
矿床多产于铁矿或硫化矿顶部及其附近的低凹处或山坡上。矿体形态多不规则。矿石矿物有褐铁矿、假象赤铁矿等。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但埋藏浅,矿石含铁量较高,易于开采,是地方和群众开采的主要对象。在我国两广、福建、贵州、江西等省区都有分布。

 

(七)其他重要铁矿床

 
   
这类矿床主要包括内蒙古白云鄂博和海南石碌铁矿。这两个铁矿床均属大型矿床,因对其矿床成因问题,尚有争议。关于其矿床地质特征,请参阅下一节典型矿床实例。

 

三、典型矿床(区)

 

(一)辽宁齐大山铁矿床

 
   
该矿床位于鞍山市旧堡区。矿床为一受变质铁硅质建造型矿床,俗称“鞍山式”。铁矿产于太古宇鞍山群一套以粘土质-半粘土质岩和硅铁质沉积岩为主,并含有少量中基性变质火山岩的原岩组合,总厚度大于600m。自下而上依次为:①下部片岩夹薄层含铁石英岩层,主要为绿泥石石英片岩、绿泥石滑石片岩和绢云母石英片岩,共有6层含铁石英岩;②条带状含铁石英岩层,为主要含铁层位,长4650m,厚度200~250m,矿层中有混合岩、片岩及脉岩类夹层;③上部为千枚岩夹薄层含铁石英岩层,主要为绿泥千枚岩、绿泥石化绢云母千枚岩和砂质千枚岩。
   
矿床分为北采区(樱桃园)和南采区(王家堡子三矿区)。北采区自北向南依次有北一山、北二山、北三山、北四山和西石砬子等5个矿段(图3.2.9)。铁矿体规模巨大,长4650m(其南端与胡家庙子铁矿相连),呈厚层状,厚度平均为170~220m,最厚达350m,矿体延深大于800m。倾角70°~90°(图3.2.10)。
   
矿石类型比较简单,自然类型有石英型和透闪石型;工业类型有氧化矿、混合矿和原生矿。

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假象赤铁矿,次为黄铁矿、镜铁矿、菱铁矿及少量黄铜矿。脉石矿物有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和白云石。矿石大多具有条带状构造,少数为细条纹状、致密块状构造。条带由黑白相间的铁矿物和石英及透闪石组成,条带宽1~2mm。
   
该矿区已探明铁矿石储量16.4亿t,其中A+B+C级9.2亿t,矿石平均品位:TFe 31.2%,SiO2 56%,S 0.3%,P 0.009%~0.03%。现已建成年产矿石800万t/a的露天开采矿山,并正扩建900万t,使矿山规模达1700万t/a。

 

3.2.9齐大山铁矿地质示意图

Q.第四系;Pt.元古宇辽河群;Ar.太古宇鞍山群;1.断层;2.勘探线及钻孔;3.条带状矿体;4.隐伏矿体;5.混合岩;6.闪长玢岩

 m3-2-9.jpg

 

 

3.2.10 齐大山铁矿剖面图

玢岩脉;1.第四系;2.磁铁矿贫矿;3.赤铁矿贫矿;4.含铁石英岩(F<20%);5.混合岩;6.闪长玢岩(其余图例同图3.2.9)

 m3-2-10.jpg

 

 

 

(二)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

 
   
该矿床位于攀枝花市。矿床属于岩浆晚期分异矿床。
   
矿床产于侵入震旦系上统大理岩中的海西期辉长岩体中,岩体长19,宽5,因受断裂切割分为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公山、纳拉箐6个区段(图3.2.11) 。其岩浆液体分异和结晶分异的韵律层发育,岩体层状构造清楚,出露厚度700--2500m。自上而下可划分为5个岩带(含矿层),9个含矿带:

 

3.2.11攀枝花铁矿地质示意图

N.第三系;T3.上三叠统丙南组;Zb.上震旦统大理岩;γ15.印支期花岗岩;ζ15.印支期正长岩;V3.浅色中细粒辉长岩;V2.流层状辉长岩;V1.中粗粒辉长岩质钛磁铁矿带;1.矿体;2.逆断层;3.断层;4.剖面及编号

 m3-2-11.jpg

 

 
   
浅色细粒角闪辉长岩带,厚度500~1500m,无工业矿体。
   
上部含矿层,为层状中粒辉长岩带,有Ⅰ、Ⅱ两个矿带,厚度10~120m,含矿率为26%。
   
中部暗色层状中粒辉长岩带,Ⅲ矿带产于其中,厚度160~600m,含矿率10%~20%。
   
下部含矿层为主要勘探与开采对象。暗色流层状中粗粒辉长岩,厚度60~500m,有Ⅳ、Ⅴ、Ⅵ、Ⅶ、Ⅷ等5个含矿带,其中Ⅵ、Ⅷ两个矿带中的主矿体厚度各为60m,含矿率60%~78%。
   
底部边缘带,为暗色细粒辉长岩,Ⅸ矿带产于其中,厚度0~40m,含矿率52%。
   
每个韵律层自下而上其基性程度降低,含矿层(体)分别赋存在各分异次级韵律层的下部,矿体也是层状岩体的组成部分。分异作用愈彻底,含矿组分就愈富集。
   
各矿体形态与层状辉长岩韵律构造多保持一致,其总体走向为北东20°~40°,倾向北西,倾角30°~60°(图3.2.12)。

 

3.2.12攀枝花铁矿兰家火山矿区P15线剖面图

1.表内矿石;2.表外矿石;3.辉长岩;4.伟晶辉长岩;5.上震旦统大理岩

 m3-2-12.jpg

 

 
   
金属矿物主要是含钒、钛磁铁矿(由钛铁矿、钛铁晶石、磁铁矿、镁铝尖晶石组成的复合矿物)、粒状钛铁矿及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镍黄铁矿。脉石矿物以普通辉石、拉长石为主,有时见透闪石、绿泥石、蛇纹石、绢云母等。
   
矿石结构以嵌晶、海绵陨铁、粒状镶嵌结构为主,交代结构次之。矿石构造以稠密浸染状、致密块状为主,稀疏浸染状、条带状、星散浸染状次之。

 

3.2.13铁山铁矿地质示意图

Q.第四系;T61.三叠系下统大冶群6段大理岩或白云质砾状大理岩;T51.大冶群5段大理岩;T41.大冶群4段含角岩香肠状大理岩;T31.大冶群3段含石榴子石条带大理岩;T21.大冶群2段夹角岩条带大理岩;Ⅰ.铁门坎矿体;Ⅱ.龙洞矿体;Ⅲ.尖林山矿体;Ⅳ.象鼻山矿体;Ⅴ.狮子山矿体;Ⅵ.尖山矿体;1.地质界线;2.闪长斑岩;3.闪长岩;4.石英闪长岩;5.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6.夕卡岩;7.角砾状大理岩;8.隐伏矿体;9.铁矿体;10.断裂

 m3-2-13.jpg

 

 
   
该矿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A+B+C+D级)8.98亿t,其中A+B+C级7.02亿t;TiO 5462万t;V2O5 274万t。矿石平均品位:TFe 33%,TiO2 11.7%,V2O5 0.3%,并伴生:Cr2O3 0.13%,Cu 0.04%,Co 0.02%,Ni 0.018%。 
   
攀枝花铁矿的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包包3个区段已建成年产矿石1350万t大型露天矿山。

 

(三)湖北铁山铁矿(大冶铁矿)

 
   
矿区位于黄石市。矿床属于接触交代型(夕卡岩型)铁铜矿床,俗称“大冶式”铁矿。
   
该矿床产于燕山期铁山侵入体(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成)与三叠系下统灰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带中,以发育透辉石(次透辉石)夕卡岩为其特征。矿床全长约5km,宽约500m,面积2.5km。共有从西到东依次为铁门坎(Ⅰ)、龙洞(Ⅱ)、尖林山(Ⅲ)、象鼻山(Ⅳ)、狮子山(Ⅴ)和尖山(Ⅵ)等6个矿体(图3.2.13)。矿体形态产状变化大。在大理岩舌状体端部,矿体厚大,多呈透镜状(图3.2.14);在陡倾斜接触带,矿体呈似层状,其产状陡直且延伸大;与地层走向斜交的接触带,矿体多呈囊状,并见有分支复合现象。单个矿体走向长360~870m,倾斜延深20~550m,厚度10~180m。

 

3.2.14铁山铁铜矿床16线剖面图

1.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大理岩;2.透辉石夕卡岩;3.闪长岩;4.铁矿体;5.铜矿体;6.钻孔位置及编号

 m3-2-14.jpg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在氧化带主要为假象赤铁矿、赤铁矿、含铜褐铁矿、孔雀石、赤铜矿和黑铜矿等。在原生带主要为磁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次为赤铁矿、菱铁矿、白铁矿、斑铜矿和磁黄铁矿等。根据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将矿石划分为6种工业类型:高铜低硫氧化矿石、高铜高硫氧化矿石、低铜高硫氧化矿石、高铜磁铁矿石、低铜磁铁矿石和含铜贫铁矿石。
   
铁矿石以他形粒状结构为主,次为交代残余骸晶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花斑状构造为主,次为蜂窝状、土状构造。
   
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A+B+C+D级)1.64亿t,其中A+B+C级1.53亿t。伴生铜金属储量67万t,钴金属3.1万t。矿石平均品位:TFe 52.1%,Cu 0.57%,Co 0.024%,S 2.68%,P 0.04%。
   
铁山铁矿开采历史悠久,始于三国吴黄帝五年(公元226年)。目前正进行深凹露天开采和坑下开采,规模300万t/a。

 

(四)安徽凹山铁矿

 
   
该铁矿位于马鞍山市。矿床属于陆相火山-侵入岩型铁矿床,俗称“玢岩型”铁矿。
   
矿床产于中生代陆相断陷火山岩盆地中,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上统大王组粗面岩、粗面质凝灰岩。矿床与燕山晚期喷发的闪长玢岩等次生火山岩有密切关系,岩体出露面积约7.5km2,岩石呈斑状结构,斑晶为长石和角闪石。矿床由1个主矿体和一系列小矿脉组成。主矿体(占储量80%)赋存在闪长玢岩岩体突出部分的内侧,其产状与接触面一致,形态呈似纺锤状,是由不规则的块状富矿体及其周围浸染矿带和一些脉状矿体组成。走向北东45°,倾向北西,倾角40°~65°,走向长700m(最长达900m),宽500m,厚度270m,倾斜延深350~400m。富矿集中于负50m标高以上(图3.2.15),其下多为贫矿。小矿脉均系沿闪长玢岩节理或裂隙充填而成,产状与主矿体一致,一般长50m,厚数米,沿倾斜延深30m。

 

3.2.15凹山铁矿3线剖面图

Q.第四系堆积物;δπ.闪长玢岩;Fe1.磁铁矿富矿;Fe2.磁铁矿贫矿;1.地质界线;2.氧化界线;3.钻孔

 m3-2-15.jpg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假象赤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阳起石、磷灰石、石英、云母、碳酸盐矿物、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和石棉等。矿石主要为块状、浸染状和致密块状构造,其次为角砾状、斑杂状和少数脉状和网脉状构造。
   
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1.98亿t。其中A+B+C级1.92亿t。伴生V2O5 40.7万t,硫铁矿矿石210万t。矿石平均品位:TFe 28.9%,V2O5 0.21%,S 1.68%,P 0.8%。
   
该矿已建成年产铁矿石600万t大型露天矿山。

 

(五)云南惠民铁矿

 
   
矿区位于思茅专区澜沧县。矿床属于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
   
矿床产于新元古界澜沧群惠民组。惠民组以中-基性火山岩和铁矿层为主,其次有少量石英片岩、方解石片岩、大理岩等,地层厚600~800m。上覆西定组碎屑岩,下伏地层为勐满组。矿区总体为一北西—南东向长条状复式向斜构造(图3.2.16)。

 

3.2.16惠民铁矿区地质示意图

An42.石英绢云母片岩;An32.绢云母石英片岩;An22.菱铁-磁铁矿;1.坡残积铁矿体;2.褐铁矿体;3.磁铁矿体;4.菱铁矿体;5.断层

 m3-2-16.jpg

 

 
   
区内共有铁矿体34个,其中Ⅳ、Ⅱ2、Ⅱ1为主要矿体,占总储量73.3%。Ⅳ号矿体长7000m,宽1100m,厚30.3m;Ⅱ2矿体长4000m,宽1900m,厚31.5m;Ⅱ1矿体长6000m,宽2000m,厚36m。矿体呈似层状、层状。
   
矿石物质成分复杂,含铁矿物有菱铁矿、褐铁矿、磁铁矿、鳞绿泥石、黑硬绿泥石、铁蛇纹石和黄铁矿等。还有少量锰铝榴石、钛铁矿、赤铁矿和白铁矿,共生矿物有石英(玉髓)、胶磷矿、磷灰石、方解石和长石等。
   
矿石主要构造有条纹条带状、块状、角砾状、浸染状和流纹状等。
   
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褐铁矿矿石、菱铁矿矿石、菱铁矿磁铁矿混合矿矿石、绿泥菱铁矿矿石、硅质菱铁矿矿石和铁蛇纹菱铁矿矿石。
   
该矿床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D级)112681万t,其中,褐铁矿石22671万t,菱铁矿石49297万t,混合矿石40713万t。
   
矿石品位:褐铁矿石TFe 40%,P 0.17%~1.43%,S 0.01%~0.61%。菱铁矿石TFe 25%~35%,P 2.8%~0.2%,S 0.4%~20%。磁铁矿石TFe 45%~50%,P 1.3%~0.4%,均属含硫磷较高的自溶性矿石。

该矿尚未开发利用。

 

(六)陕西大西沟铁矿

 
   
矿区位于柞水县东南小岭乡。矿床属于海相沉积型或沉积变质型菱铁矿矿床。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青石垭组海相粘土质碎屑-碳酸盐岩含铁建造,具有明显的复理石韵律特征。含矿岩系底部为绿泥绢云千枚岩互层,上部为硅质板岩、砂质板岩夹砂岩。含矿岩系总厚度500m左右,岩性以千枚岩为主,次为变质砂岩和碳酸盐岩夹硅质、砂质板岩。
   
区内已知铁矿体17个,重晶石矿体5个,铜矿体2个。按铁矿体形态、产状和矿物共生组合分为:层状菱铁矿矿体、层状重晶石磁铁矿矿体和脉状磁铁矿矿体。以层状菱铁矿体为主要矿体,储量占99%。
   
层状菱铁矿矿体主要产于含矿岩系中部层位,延伸较稳定,产状与围岩一致。有两层主要矿体(图3.2.17),其中6号矿体长1850m,最大斜深1370m,平均厚26.6m,最大厚133m;7号矿体长2000m,最大斜深870m,平均厚51m,最大厚181m。

 

3.2.17柞水县大西沟铁矿区58号勘探线剖面图

D2q12.硅质板岩、砂质板岩夹砂岩;D2 q3-31.绢云千枚岩夹灰岩;Dq3-21.菱铁千枚岩夹铁矿层;D2 q3-11.绢云千枚岩夹薄层灰岩;D2q21.绿泥云千枚岩与绢云千枚岩互层;1.铁矿体;2.重晶石矿体;3.钻孔;4.断层

 m3-2-17.jpg

 

 
   
金属矿物主要为菱铁矿(占铁矿物量的70%~75%)。次为磁铁矿,常见穆磁铁矿、镜铁矿、黄铁矿、褐铁矿。矿石结构以变余砂状、鳞片状花岗变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以条带状为主,其次为致密块状和浸染状。
   
已探明铁矿石储量(A+B+C+D级)30203万t,其中A+B+C级26560万t。共生铜金属1.4万t,重晶石矿石量986万t。矿石品位:TFe 28%,S 1.4%,P 0.04%。铜 0.29%~1.05%,BaSO441.2%。
   
该矿尚未开发利用。

 

(七)湖北官庄铁矿

 
   
矿区位于宜昌县,包括宋家冲、锅厂、雷家湾、王家冲等区段,南北长11km,东西宽1.6~2km,面积20km2
   
矿床属于海相沉积型铁矿床,俗称“宁乡式”铁矿。产于泥盆系上统黄家磴组与写经寺组页岩、砂岩中。共有3层铁矿,以Fe3矿层为最大,其储量占矿床总储量96.8%。Fe3矿层,赋存在写经寺组下部,矿层底板为石英砂岩,顶板为白云质泥灰岩,长11km,宽1.6~2km,厚度1.4m,层位稳定(图3.2.18)。矿层中有铁质砂岩、页岩或白云岩夹层,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倾角平缓。

 

3.2.18官庄铁矿16线剖面图

P2.二叠系上统;P1.二叠系下统;D2+3.泥盆系中、上统;1.铁矿层;2.灰岩;3.碳质页岩;4.砂岩

 m3-2-18.jpg

 

 

 
   
矿石由赤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绿泥石、胶磷矿、黄铁矿等矿物组成。矿石具有鲕状、粒状结构,块状、砾状构造。
   
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A+B+C+D级)8800万t,其中A+B+C级为2500万t。矿石平均品位:TFe 38.7%,SiO2 11.6%,S 0.11%,P 0.42%,为高磷赤铁矿贫矿,难选,尚未利用。

 

(八)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综合矿床

 
   
矿区位于包头市。系我国著名的特大型铁、稀土、铌综合矿床。该矿床称为“白云鄂博式”矿床,其成因众说纷纭:有以沉积变质为主、热动力变质-热液作用多次叠加改造的复杂矿床。另外,还有特种高温热液交代;沉积-热液交代变质;含稀有金属碳酸岩浆火山沉积;碳酸岩浆侵入和古台凹(内海)半封闭的?湖相沉积和层控铁矿与沉积-动力变质等成因看法。
   
该矿区包括主矿、东矿、西矿和东介格勒等矿段。长18km,宽1~3km,面积54km2(图3.2.19)。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白云鄂博群为一套浅海相类复理式建造,由石英岩、砂岩、板岩和结晶灰岩组成。按其岩性组合分为9个岩组,20个岩段。矿区出露4个岩组9个岩段(H1~H9)。规模巨大的铁、稀土、铌矿床赋存在由黑色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第8岩段(H8),岩段厚270m,最厚870m。在该岩段上部为第9岩段(H9),H9为浅色—暗色硅质板岩、钙质板岩,夹深灰色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厚160m,该岩段以富含钾为其特点。暗色板岩含K2O 8%~10%,最高达15.7%;浅色板岩含K2O 9%~15%,并伴有较高的镧、铈、铌和放射性元素。

 

3.2.19白云鄂博铁矿区域地质图

Q.第四纪冲积层;α.古生代火山岩系;H1.石英砂岩;H2.白色石英岩;H3.暗色板岩;H4.暗色石英砂岩;H5.暗色板岩;H6.石英砂岩;H7.砂岩、灰岩互层;H8.石灰岩、白云岩;H9.板岩;μ.混合岩;Pt1er.古元古界二道洼群片麻岩;γ.花岗岩;δ.闪长岩

 m3-2-19.jpg

 

 
   
矿区内白云鄂博群地层为一东西向向斜构造,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并严格受向斜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的花岗岩有灰白色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脉状,东西向延长,侵入于H3板岩和H8白云岩中;浅灰黄色细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岩盘状、脉状分布于矿区南部、北部和西部。这两种花岗岩,均属海西晚期产物。另外,还有中基性辉绿岩、闪长岩、闪长斑岩、钠长石岩和酸性伟晶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脉岩等。
    矿体规模:东矿体长1200m,宽50~350m,呈透镜状;主矿体长1250m,宽410m,呈透镜状;西矿体:向斜构造控制矿体明显(图3.2.20)。共有5个主要矿体,长600~4100m,平均厚2.8~27m,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东介格勒矿体:由多个不相连的小矿体组成,长数十米,宽数米到十余米,东西走向,倾角50°~70°。

 

3.2.20西矿36线地质剖面图

ST.硅质板岩;DT.白云岩;BR.云母岩;1.铁矿化白云岩;2.铁矿化云母岩

 m3-2-20.jpg

 

 
   
矿物种类繁多,已发现有110余种。其中,铁的氧化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等,是本矿床主要铁矿物;碳酸盐矿物主要有菱铁矿、镁菱铁矿、铁镁菱锰矿、铁白云石;硫化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硅酸盐矿物主要有钠闪石、钠铁闪石、黑云母、霓石等;铌(钽)矿物有铌铁矿、锰铌铁矿;易解石类矿物有烧绿石、钛铁-铌铁矿、包头矿、铌钙矿、褐铈铌矿、褐钇铌矿等;稀土矿物以独居石、氟碳铈矿为主,其次有黄河矿、褐帘石、氟碳钡铈矿、氟碳钙铈矿、铈磷灰石、大青山矿、碳铈钠矿等;铀(钍)矿物有方钍石、钍石;含锶矿物有钡锶烧绿石、β-钙菱锶矿、钙菱锶矿等;含钡矿物有钡钛铁矿、钡铁锰矿和菱钡锰矿等。
   
矿石结构、构造复杂,呈自形—半自形粒状晶质、他形晶镶嵌、交代残余、花岗变晶、不等粒结构等。矿石构造为块状、浸染状、团块状、条带状、网脉状、斑杂状、角砾状、胶状和环带状等构造。
   
依其矿物组成可分为致密块状磁铁矿,致密块状赤铁矿、白云石型磁铁矿、石英型磁铁矿、萤石型磁铁矿或赤铁矿、霓石型磁铁矿、云母型铁矿、角闪石型铁矿和菱铁矿矿石。
   
稀土类矿物和含铌矿物与铁矿伴生,稀土含量与铁矿品位呈负相关。在西矿及其围岩中共圈出348个铌矿体,其长500~600m,平均厚80~88m,延深300~340m。
   
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A+B+C+D级)14.67亿t,其中A+B+C级为8.83亿t,稀土氧化物8600万t,Nb 280万t,还伴(共)生有萤石、重晶石。
   
矿石平均品位:TFe 33%~35%,F 0.4%~0.8%,S 1.2%~1.9%,P 0.4%~0.8%,Mn 0.6%~2%,Nb2O5 0.07%~0.28%,TR2O3 3%~6%。
   
白云鄂博主矿、东矿正在开采,设计露天矿规模1200万t/a。

 

(九)海南石碌铁矿

 
   
矿区位于昌江县石碌镇。关于矿床成因问题,一般认为是海湾-?湖环境、氧化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矿床。此外,也有人认为属沉积变质矿床;远源火山沉积变质矿床;受变质热卤水沉积矿床等。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碌群。石碌群由海相沉积的泥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和铁、铜、钴矿层组成,经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岩石变为板岩-千枚岩、变粉砂岩-石英岩、大理岩-白云岩和透辉透闪石岩等。共划分为7个分层,其中第6层为主要含矿层。含矿层自上而下分为4个岩性段:第4段:为变质粉砂岩、石英岩和千枚岩,下部有8~10m厚的铁矿层;第3段:为厚层白云岩夹薄层结晶灰岩、薄层碳质板岩、千枚岩、含透辉石透闪石白云岩、块状透辉透闪石岩;第2段:为石英岩、含铁变粉砂岩、透辉透闪石岩、千枚岩,上部和中部各有1层铁矿层,底部见石膏、硬石膏岩;第1段:为白云岩、透辉透闪石岩,、钴、铜矿层。
   
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钾-氩法年龄值为80~249Ma,属印支期和燕山期,以印支期为主。此外,尚有少量花岗斑岩、辉绿岩、煌斑岩等岩脉。矿区褶皱构造发育,总体上为一西端紧密、东端宽缓的复式向斜构造(图3.2.21),并发育着北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断层。

 

3.2.21石碌铁矿地质示意图

P.二叠系;C—-Osl7-3.石碌群第7~3层;γπ.花岗斑岩;1.铁矿体;2.铜矿体;3.钴矿体;4.花岗闪长岩;5.勘探线;6.钻孔

 m3-2-21.jpg

 

 
   
铁矿体绝大部分产于石碌群第6层第4段和第2段,共有38个矿体,主要为北一矿体、枫树下和南六矿体,其余为小矿体。北一矿体长2570m,宽320~460m,一般厚度为100m左右,最厚达430m,矿体赋存在北一向斜轴部,呈层状,在剖面上呈囊状(图3.2.22);枫树下矿体长1800m,宽14~220m,最厚35m;南六矿体长930m,平均厚15m,倾斜延深200~380m。

 

3.2.22石碌铁矿8a线剖面图

C—-Osl6.石碌群第6层;C—-Osl5.石碌群第5层;1.铁矿体;2.铜矿体;3.钻孔;4.钴矿体

 m3-2-22.jpg

 

 
   
钴、铜矿体,产于石碌群第6层第1段,呈似层状、扁豆状,共47个矿体,主要分布于北一和南矿区段。钴矿体以1号最大,长1200m,厚4~10m,平均品位Co 0.32%;铜矿体也是1号最大,长440m,平均厚度9m,平均品位Cu 1.55%。
   
所有矿体均产于向斜凹部和翼部,背斜鞍部尚未发现矿体。
   
铁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局部见菱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钴矿物主要为含钴黄铁矿、含钴磁黄铁矿、辉钴矿及少量硫钴镍矿、钴镍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透辉石、透闪石、重晶石和方解石等。
   
矿石结构主要为细粒鳞片状、鲕状、变余粉砂状结构。矿石构造,富矿以片状构造为主,贫矿以块状、条带状为主,次为角砾状构造。
   
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A+B+C+D级)3.75亿t,其中A+B+C级2.45亿t,平均品位TFe51.15%~42.97%。S 0.495%,P 0.017%,SiO219.3%。
   
此外,探明共(伴)生的矿产有:钴13000t,品位0.3%;铜75800t,品位1.58%;镍3260t,品位0.095%;银63t,品位6.8~13.9g/t,硫46.8万t,品位1.7%~13%;硫铁矿中硫63.5万t,熔剂白云石16000万t,硅石490万t。
   
该矿目前正进行露天开采,能力为年产铁矿石460万t,并回收铜和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worldmetal.cn/steel/show-112558-1.html

[ 历史钢铁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相关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