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仿佛又一次重演。
2007年,中国连续8年经济高增长后,和世界一起遭遇了次贷危机。10年前,同样是在经济高增长的年代,中国和亚洲各国共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随着次贷危机逐步升级为金融危机,全世界迎来救经济大潮,中国也不例外,开启了10年后的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杂志学术顾问武建东直言:“以史为鉴,若能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制定政策,中国度过这轮经济危机没有问题,甚至可能在这轮危机之后成为与美、欧盟同样重要的世界经济体。”
新刺激更偏重内需
过早、过快的金融自由化被认为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东南亚的这些国家大多都处于“少年期”:内部相关体制不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但是却又急需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为吸引外资降低引资要求,而当时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外资大规模撤离,本国货币迅速贬值,即刻酿成金融危机。
由于当时中国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并且对资本账户实行管制,因此与其他金融自由化相对较高的新兴市场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容易受到国际资本的攻击。但是,1997年和1998年中国经济增速仍出现大幅下滑,GDP增速分别降至8.8%和7.8%。
美国、欧洲这些世界经济主导国并没有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毕竟这只是发生在新兴市场的一次“经济骚动”。然而,10年后,由美国引发的这一场金融海啸,却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它就像一场瘟疫,迅速扩散到世界上每一个经济体,从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市场到金融市场,最后拖累实体经济。
华尔街的金融海啸也席卷了中国,在高速增长了8年之后,中国经济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速下滑。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行情)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国家给出如此明确的政策预期,以及迅速落实相关政策,这在近10年来并不多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的决心。
沈明高告诉记者,如果经济放缓持续,政府有可能再次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但如果不能配合消费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很可能将是消费导向的。他认为,刺激消费的重点包括:扩大医保范围,构建农村医疗网络;增加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投资;放开粮价,加大对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的补贴;面向中等收入家庭减税,创新国内消费市场。
武建东坦言,“中国目前的本外币储蓄高达40万亿,而以往70%用于投资,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国"的做法应该改变,只有将经济增长的主要成果回馈国民,才能保持国内经济稳定。”
近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却没有实现匹配的增长。尤其是在今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城镇家庭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8%,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0.6个百分点。
尽管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7%左右,高于二季度15%的实际增速,但随着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与股市财富效应的减少,消费高增长难以持续。
和沈明高一样,武建东也认为直接增加居民收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近一两年企业的利润不支持居民工资的上涨,那么要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减税,其中包括给企业和居民一起减税。如明年初在全国推出增值税的全面转型,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等。
曾接受过记者采访的多位农村问题专家表示,农村是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大市场,但是要让农民能放心地把储蓄拿出来消费的前提则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在农村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此外,武建东还表示,加大虚拟经济,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资金;加快创新产业扩张,实现要素市场的商品化,这些都可以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
除了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上作出相应的对策外,货币政策的彻底松动也已成为共识。武建东说,和上一次金融危机一样,这轮经济调整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同样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调整要市场说了算,应该是市场决定战略”。
目前M1(狭义货币)增速已经回落到10以下的历史低点,随着热钱开始流出,国内将面临的不是流动性过剩,而是货币紧缩,银监会也认为有通缩的风险。为了避免货币增速过快回落,贷款额度放松将势在必行。最明显的迹象则是,在不到2个月内,央行两次宣布降息,这在近几年来是极为罕见的。
另据媒体报道,
武建东认为,中国具有干预经济和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能力,从上一次的金融危机甚至是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可得出,中国拥有世界其他国际不具备的干预经济能力是保证经济增长的秘诀。“但在这轮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应该意识到政策的制定是要看市场的,国内市场决定中央战略,而不是领导意志决定市场战略。”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从中国财政、银行、企业、住户等各部门的基本情况看,目前所出现的困难局面应该是短期性的。如果财政货币政策操作得当,并配合必要的解冻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中国经济完全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出现反弹,重回正轨。(东方早报理财一周)
[中国金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