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产品 | 手机浏览 | RSS订阅
世界金属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钢铁 » 钢铁知识 » 正文

大型钢铁企业厂区运输优化问题探讨

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绝大部分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兴建的。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性和国情的影响,以及运输装备、技术都比较滞后等原因,企业在设计、建设当初就受到传统冶炼运输模式的束缚,导致钢铁企业厂区大宗物料转移长期以铁路运输为主导。虽然这种运输方式曾经为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多数大型钢铁企业的厂区运输方式普遍存在亟待优化的问题。
一、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内部运输的基本特点
钢铁企业内部物流与其他工业企业的物流不太相同,尤其是老牌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厂区物流动作更具有自身的特性。一是所需运载的物料总量非常巨大。从比较普遍的情况看,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要实现整个工艺流程各环节的生产顺行,除了部分皮带、辊道、管道、汽车或其他运移等方式外,铁路运量通常是该企业当年钢产量的5倍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年产钢一千万吨左右的企业,仅厂区铁路年运量就达6000万吨左右。二是工序运送频率高,物料单重大、温度高,对运载工具、方式和技术都有个性要求。如将高炉铁水运往炼钢,除铁罐车以外,目前尚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将炼钢连铸坯运到轧钢工序,也必须注重热装热送、即送即用的效果,而且对运送路径、运送工具、运送时间以及调度指挥等要素都有严格的要求。三是所需运载的物料种类庞杂,运输作业点多面广。一些大宗原燃材料的运送、存储,往往受生产节奏、仓库或堆场容量等因素影响,需要反复倒运;一些种类繁多的生产辅料、副产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废品、废料、废渣等物料都需要及时运送和处理,而且不可懈怠。厂区运输作业几乎触及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四是厂区物料转移方式的单一性比较突出,经济合理性比较差。绝大多数物料运输一般都倚重铁路,对于发挥者如汽车、皮带、辊道等运输方式的作用不充分,往往造成铁路运输单打独斗、忙不过来,其他运输资源又较少派上用场,难以有效地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厂区采用比较单一的铁路运输不仅初始投资大,而且投产使用后的再投入也源源不绝。由于厂区运距相对比较短,车辆往返频率高,经常是机车待命时间长,实际作业时间短,加之时常发生虽货物批量不足而又急需运输的情况,铁路运输只能扮演大马拉小车的角色,直接造成大量物运费用过高的问题。五是厂区铁路线纵横交错,大量道岔道口成为汽车、人员顺行的障碍,运输资源浪费比较大,不安全隐患比较多。由于大量铁路线浓缩在相对窄小的厂区内,其辅助设施及道口星罗棋布,有些利用率很低或基本闲置的线路仍然占用着大量场地,使很多公路难以舒展,无论是客运汽车还是货运汽车,要经过的关口太多,时常是走一走停一停式的缓慢行驶,有时夹在两个道口之间不能进退,尤其对必需的汽车货运作业带来了很多不便,使企业整体物流所消耗的人、财、物和时间等资源一直处于不经济、不划算的状态。
二、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厂区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变革实践
现代物流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劲势头,已经和正在动摇着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传统物流方式的根基,同时也为更新运输作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早在上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便纷纷采用大型、特种、专用汽车从事厂区运输,快速萎缩了铁路运输规模,并显示了卓越的成效。在国内,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后勤服务、小打小闹、帮点小忙的汽车运输,逐渐受到众多钢铁企业的重视和青睐,并采取了一些有益的变革创新措施,使厂区运输朝着以实用、便捷、经济、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多种运力匹配互补的物流运作方向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建成投产的宝钢,在规划厂区物流动作时,从初始设计就突破了冶炼运输的传统理念,率先采用厂区物流以公路运输为主的方式,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动作机制。通过不断统筹优化运力结构,提高每台车辆的利用率,有效控制厂区车辆流量,使运输作业既保持高效有序,又保持厂区环境净化。近几年,宝钢进一步加大汽车运输的比重,先后又新增了几十台载重量为60至120吨的奔驰和沃尔沃等大型汽车,主要用于钢坯、钢材、生铁、焦炭、水渣、原料、大件设备、废钢等方面的运输。据了解,在宝钢厂区运输方面,铁路运量所占比重很少,公路运量占厂区总运量的85%以上。
鞍钢是国内厂龄最长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厂区运输一直沿用以铁路为主导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后期,鞍钢一方面深刻认识到传统运输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突破性的实际步骤,着力推动现代物流科学技术的应用。据介绍,过去炼钢工序的钢坯运往轧钢工序,12节车编为一列,每节载钢坯100吨,待装满1200吨时,往往是热钢坯变为温钢坯,造成很大热能损失。1999年,鞍钢尝试以汽车热装热送钢坯取得了成功。汽车运输比火车更具综合故障率低、温度损失少、装卸方便灵活、运行畅快的多种优点,在连续几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证实。2001年,鞍钢开始用汽车运送二炼钢的小方坯、重板红坯,并拆除了一部分闲置、利用率不高或废弃的铁路线,并在此基础上铺设公路;新建的轧钢厂(鞍钢新轧)至炼钢厂之间大约8公里路段,没有辅设铁路线,完全采用汽车运输方式。2004年,鞍钢又投资购置了50台40t的奔驰拖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载运效果十分明显。改用汽车运输方式后,将原来火车运送平均每趟次耗时3.5小时缩短到现在的40分钟;从炼钢到轧钢,汽车年运量已超过600万吨,钢坯温度均保持在600℃以上,节约了大量能源,对有效节省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6年,国家投资兴建武钢时,整个厂区的工艺流程布局基本是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即以铁路运输为主导的运输作业,并一直沿用了几十年。引进“一米七”先进技术之时,这种模式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随着武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厂区物流量日渐增长。在增强运输保产方面,公司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新建、改扩建铁路线,添置铁路运输装备,配套辅助设施,使铁路运输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健全而庞大的铁路运输力量,仍然承担厂区绝大部分物资运量,公路的货运量则不足总量的25%。近年来,武钢在采用先进物流技术、改进厂区运输方式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突破,厂区运输方式逐年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如新建从工业港到烧结6.2公里长的皮带通廊,以连续化的运输替代了绝大部分铁路运输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运输条件,缓解了铁路运力吃紧的局面;新建的二热轧厂选址合理,紧接三炼钢厂的连铸工序,以辊道直接传送钢坯,极大地简化了货运装卸环节,达到了既节省又高效的效果。2005年,武钢又将分散于各生产单位的货运汽车全部集中,由交运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同时新添一批大吨位货车,使厂区运力资源得到重组、优化,为逐步加大厂区公路运输的比重创新了条件。应该说,武钢在应用现代物流科学技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方面也迈出了实在的步伐。
三、大型钢铁企业优化厂区运输意义重大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习惯听命于政府的号令,倾注全部精力实现国家下达的生产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任务,对物流活动的科学性、经济合理性普遍重视不够;对厂区物流过程中成本居高不下和大量的浪费、损失等现象,人们往往知其然,而较少究其所以然,也很少从运输环节上进行正面的、深入的分析,很多物流成本得不到深刻提示。
据国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运输需求系数(即社会运输量与社会物资总量的比值)不尽相同,对运输方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企业与社会物流运作基本类似。当企业尚处于相对落后(或粗放经营)阶段时,运输需求系数一般都比较高。主要原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运输比例过大(如运力结构不合理;运输延时、缓慢;大马拉小车;无谓的反复倒运,等等)。现代物流科学把高效率的物流看作是继生产、销售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降成本的“最后处女地”,强调物资运输环节的重要地位。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企业不断改善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生产工艺结构和产品结构,对运输的质量及其经济性要求不断提高,运输需求系数随之逐渐变小。国内宝钢和其他大钢的实践表明,在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技术装备等条件下,选择厂区运输方式科学合理与否,对企业的经济增长质量将产生直接而重大影响。因此,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用既节省、高效,又利于与外界相衔接的物流运作方式,对于提高钢铁企业厂区物流动作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是我国钢铁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现代物流科学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企业物流运作的先进合理性如何,已成为衡量企业科技进步、管理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诚然,我国大型钢铁企业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健康、高效的发展,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实,适时调整运力结构,合理布局和使用运力资源,加强物流管理,理顺物流秩序(包括与外界衔接协调),使铁路、公路、皮带、辊道等多种厂区运输力量的比重更趋合理,已是我国钢铁企业有效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是我国钢铁企业挖潜增效,有效拓宽利润空间的重要渠道。企业物流成本是仅次于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成本大项,而这一成本的高低又与运输方式的选用有直接关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寻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节省开支、减少消耗和浪费,保持低成本优势乃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企业物料转移的各个环节,尚有很多看似无所谓、次要的、鸡毛蒜皮的,实为巨大的效益仍处于零散而潜隐的状态,有待改进运输方式加以认真发掘。例如,铁路运输的经济里程一般在200公里以上,从事长距离、大批量物运优于公路运输。可是在场地相对狭小的企业生产领域内,由于大量运距较短,铁路运输的经济优势难以发挥。加之投资大,作业线路固定,需要其他运力衔接配合,缺乏灵活性,还存在从业人员多、运输成本高等问题,在企业有限的场地内是否大量使用铁路运输,显然值得深思熟虑。公路运输则不然,其运输的经济半径一般在200公里以内,不但设施简单、投资少,而且机动灵活、经济实用。在大型钢铁企业中,如果规划布局比较完善的公路网络,配备适当数量的大型化、专用化的汽车从事一般可替代火车的运输作业,并使其充分施展“门到门”(从发货者门口到受货者门口)、不需转运、不需反复装卸的特点,对于企业在投资、管理、运输方式和人力使用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经济潜力都十分有益。
第三,有利于钢铁企业理顺物流秩序,不断营造良好的现场环境。宝钢自建成投产以后不断创造同行业中效率、成本、厂容、环境俱佳的骄人业绩,与其采用科学合理的物流运作方式密切相关。鞍钢近几年花大气力变革传统的运输模式,尝试以汽车运输替代火车运输,厂区铁路逐步减少,新建的公路不断增加,生产现场井井有条,物流秩序相应好转,汽车的单车平均吨位比原来提高了74.3%,运输节奏及其效率也有大幅提高。由此可见,在大型钢铁企业厂区内探索、使用合理的运输方式,逐步扩大公路运输能力,并使之向力所能及的范围延伸,不仅可以精简、理顺铁路布局,消除大量道岔、路口潜伏的安全隐患,美化厂容和工作环境,优化生产作业秩序,同时,还能为企业增强厂区货运汽车的流动性,把握更多节去增效的机会创造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任何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降低成本的空间是有限度的。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除了重视规模、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以外,还应该把更多的目光转向生产前、后的延伸领域,寻求低成本优势和服务差别化优势。尤其是大型钢铁企业,生产前后的延伸领域特别广泛,如采购、运输、装卸、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物流环节,挖潜增效的机会十分巨大。充分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机会,与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等工作同样可有重大作为。
伴随不断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全球性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或战略联盟风起云涌,竞争日趋激烈;世界钢铁生产布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钢铁生产重心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钢产量不断攀升。当前,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物流运作方式普遍比较落后,与迅速扩张的生产规模不相适应,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指导方针对运输资源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只有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地改进物流运作方式,健全物流管理体制,才能高质量地保障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不能由于物流运作问题而使企业长远利益受到严重影响。
四、优化钢铁企业厂区运输方式的几点思考
总体而论,在现代物流科学技术已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应用的情况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思维束缚,探索厂区合理化运输新方式,力求用量少的运力,走最少的路程,经最少的环节,花最少的费用,耗最少的时间完成运输作业任务,是我国钢铁企业在构思新的改革发展战略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
1、加强对厂区运输优化工作的统筹规划,逐步实现合理化运输。合理化运输是连接供产销直至消费各环节的“经济”纽带,已成为社会物流运作普遍追求的目标。大型钢铁企业厂区运输的有效性、经济合理性与否,与运输作业的合理化程度密切关联。抓住了运输问题也就抓住了物流运作的核心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宏观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物流策略,把改进运输方式,实施合理化运输作为企业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来安排,作为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效率发展的重大任务来对待。必要时,抽调一部分专门人员,或向社会聘请有关专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围绕钢铁企业物流运作创新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基本现状,通盘研究企业整体(含内外)物流运作的改进、变革、创新方向和途径,与此同时,深入探讨外部运输与厂区运输实现有机结合、协调一致的问题,进而统筹规划企业物流运作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包括中长期规划、运力结构调整和运力布局规划、运输基础设施改建和布局规划等),明确阶段性的优化方案,制定相应的推进计划、实施步骤及具体措施等,使运输优化工作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效。
2、进一步理顺运输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物流运作机制。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要用现代物流科学技术的观念和方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应当把持续加强运输管理体制建设,构建顺畅、高效的物流运作机制,纳入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议程。将目前还比较分散的物流运作及管理职能进行重组、整合,使其围绕企业战略规划及目标,负责制定企业物流运作的中长期规划、短期运输作业计划,以及技术装备和设施建设计划(包括仓库、堆场等),调节进出物资运输和相关仓库网点储存、发运作业等事项。同时,审核外来运力的准入资格和厂区运输市场管理,以避免产生政出多门、多头指挥、内耗较大、难保高效的问题。
3、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思路,加快厂区运力结构调整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化运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各种运输资源的精巧匹配和优势互补。在钢铁企业厂区运输中,将高炉铁水运送到炼钢,特种火车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而转移一些批量小、批次多的物料,汽车的机动灵活性比较高;连续不间断地将大量散状料(如煤、矿石等)运往需求者,皮带运送的方式比较合理。因此,必须区别不同的时空条件选用不同的物流运作方式,必须努力使各种运输力量匹配协调。在目前现实条件尚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可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办法,将优化厂区运输的工作逐步向前推进。
其一,应该认真参照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的成熟经验,根据厂区运输作业对象和利用率的不同,分清哪些应该继续加强,哪些可以寻求运输替代而应逐步淡出。对于难以正常发挥运输功能而又可被其他运输方式替代的铁路线(包括辅助设施),要下决心逐步加以清理和处理;对于能用汽车和其他方式完成物料运输作业的事项,可考虑逐步萎缩铁路运输量。
第二,逐步加强厂区公路网络建设,并将其引向生产各工序、中间库和成品库,引向产成品外发场地、物料进入站点,并与相应的起吊装卸等设施紧密衔接,重点是为扩展大吨位、大批量汽车运输的涵盖面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有必要,可考虑在若干主要道路交汇处构建立交互通设施,使厂区公路更加舒展,避免南来北往车辆堵塞现象,形成铁路、公路和其他物运通道立体交叉、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
第三,重视辊道转送的重大经济意义,使之成为钢铁企业发展多种运输方式、整合运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条件允许或创造条件,在工序衔接比较紧凑的地域尽可能采用辊道转送方式。每遇规划设计建设重大的生产工艺新项目和改扩建配套项目时,都应该把采用辊道转送模式纳入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的范围。也可考虑有选择地在老工序间重新塑造辊道转送的模式。
诸如皮带和管道输送等,都是钢铁企业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物流运作方式。也都需要纳入到厂区运输优化工作的全局,加以统筹规划。要根据它们自动化、连续化程度高的运行特点,注重不断提高其设备和相应辅助设施的科技含量,使其始终与企业生产节奏协调一致。
4、进一步健全完善仓储功能,不断增强物流运作的调节作用和保障能力。过去,仓库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对货物进行保存和储备的地方。而在当今的现代物流运作体系中,仓库的作用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为保障生产制造、销售和客户需求提供有效服务的货物中转场所,是企业物流运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仓储运作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物流运作的质量,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构成威胁。因此,在优化企业运输方式过程中,努力抓好现代仓储建设同样必不可少。
5、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着力构筑物流运作信息平台。这是因为,任何物流运作的启动和取向,无不都是信息先进的结果。信息交流能够有效地促进和支持物流的规划和运作,过去,我们企业物流运作往往难以达成协调一致的状态,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换手段比较落后。按照现代物流技术和运作行为(即市场营销、管理控制、决策分析、战略规划)串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功能齐备的信息平台,在企业优化运输方式、提高物流运作水平过程中更加刻不容缓。当前,尤其要注重在运输车辆管理、货运调度、库存控制、调剂配送等方面引用EDI(电子数据交换)、POS(销售时点系统)等技术,发展车辆跟踪定位系统(GPS)、车辆行驶路线安排系统(CVPS)等技术,推进企业物流运作现代化进程。(冶金管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worldmetal.cn/steel/show-35491-1.html

[ 历史钢铁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相关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