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价上涨 钢价却现回落
最新的钢材市场走势十分说明问题。据这里的市场分析人士包斯文说,就在矿价谈判结果公布的同时,上海市场的钢价出现了震荡回调的态势。23日普通螺纹钢吨价跌至3100元以下。中厚板、热轧板和冷轧板虽然分品种走势不同,但总体也呈现震荡调整的走势。近期有国内主要钢厂再次上调冷轧类个别品种的价格,但市场价的回应较弱,市场总体的成交量也较为平淡。钢材中间贸易商夹在钢厂和客户两头,抱怨声不断。由此看来,涨价因素的传导并不顺畅。
业内人士说,关键是近期钢材市场及其心态出现了一些变化。国家出台了最新的调控房地产业的措施,“不少房地产商不得不对一些待建楼盘重新设计”,对建筑钢材的采购延后了,势必减少市场的即时交易。此外,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控制以及传闻中钢材出口政策的调整,都在对钢材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单靠成本推动,没有供求的配合,很难把市场“吹热”。而在今年3至5月份,钢厂因原料成本的上涨预期上调了钢价,同时在国内外需求的强劲支撑下,市场出现了持续的回暖。
“转嫁”还是“内部消化”?
市场人士陶永根说,有需求,成本可以向下游“转嫁”;一旦需求有所减弱,成本压力就只能“内部消化”了。在多次相关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注意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供应相对强势,而需求增长往往弱于供应的增长,这样在上下梯级之间很容易形成“成本-市场”两头挤压的状况,成本消化往往直接带来盈利空间的缩减。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国内制造业在一些体制机制上尚未完全理顺,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产量上去容易下来难,供应调节的弹性较差,所以“硬吞下成本上升苦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上海一位钢材贸易商曾对记者说,当市场一味强调成本的时候,市场的风险就已在显露了。当市场借着成本炒作时,市场实际供求就往往会模糊化,当成本推动力出现“虚高”时,“市场会最终告诉你,卖不出去的时候,就算亏本你也得卖”。
业内人士说,成本与售价之间有一个略带“时间差”的相关性。一种产品往往市场好、售价高、产量大了,对上游原料的需求也就强了。于是原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但这时候终端产品却很有可能已过了价格顶峰。所以对于成本上涨的问题应该放开眼光来看,用社会平均利润的规律来辨证地对待,这样就能避免过于狭隘的成本转移的行为。此外,形成真正市场化的企业行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规避成本风险的基本方向。此次矿价谈判还明确表明一点:市场供求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家电、造船、汽车等行业对钢价敏感度上升
与钢铁业直接相关的家电、造船、汽车等下游产业都对钢价表示关注。
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相关行业协会人士齐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人士说,中国造船用钢需求量增长较快,到2010年每年可达830万吨。但是钢材价格的不确定性,使船厂经营也增加了不确定性。船舶经营以销定产,且生产周期长,一般一条5万吨以上的船从合同签定到交船需要2年时间,船板在整船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船用钢板价格不稳定,船厂承接新船订单的预算成本就会增加,使中国船厂在国际市场以低价接船的优势丧失。
中国家电协会信息咨询部人士说,中国大小家电产品产量持续多年以两位数增长,目前出口增长稳定,但增幅回落;国内市场需求平稳增长。整个家电业正在进入产业整合期,生产能力接近峰值,对钢材的需求逐步趋于稳定增长。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将推进企业改进产品结构设计,降低单机材料消耗。近期曾传出家电将因成本上升而调价,但市场普遍认为大幅度价格变动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人士说,汽车、工程机械行业虽然走出低谷,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将明显好于去年,但利润率将继续走低。来自上游原材料行业的约束较为强烈,严重制约机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总体而言,制造业成本压力的疏导,将取决于“正向”传导与“逆向”需求调节的双向结果。(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