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淡水河谷-蒂森克虏伯价格上涨19%”公布之后,全球除中国外的主要大钢厂都已表示“追随”。但中国钢厂相关人士认为,中国钢厂坚持矿价不应“无视中国市场的情况”。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不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其定价对中国市场的代表性不足。因此要中国钢厂接受这样的“不足以代表中国市场情况”的价格是不合理的。
铁矿石谈判应考虑中国市场
业内把全球钢铁业称作“多米诺骨牌”,自从“淡水河谷-蒂森克虏伯”价格出台之后,矿山方面相继与全球第一钢厂米塔尔、欧洲钢厂主力阿赛洛、亚洲的韩国浦项和日本新日铁达成了“追随”协议。这副骨牌一路倒下之后,中国钢厂成为“最后站着的一张牌”。
此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已多次强调矿价谈判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情况。中国钢厂方面已明确提出,铁矿石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结构、盈利能力和价格承受能力各不相同,矿石价格也应有所不同。
“虽然谈判有技巧和经验,但决定价格的不是谈判,而是市场,关键还在于中国。中国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占全球进口量的43%之多。铁矿石价格近年猛涨,这中间有着明显的中国因素,中国市场强大的需求拉动了价格上涨。”北京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如是对《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说。
业内人士表示,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作为欧洲的大钢铁公司,应该有定价的能力,但它不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其定价对中国市场的代表性不足。因此要中国钢厂接受这样的“不足以代表中国市场情况”的价格是不合理的。
价格谈判机制值得深思
“在进出口重要能源类商品过程中,中国对价格把握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如贸易小国。在目前僵持不下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中国相关公司的尴尬处境已引起学界广泛警觉,因为中国毕竟还是国际市场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日前,在第九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语惊四座。
和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河北省冶金协会的副会长宋继军,6月5日,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就曾有些不平地对记者说过类似的话。
但必须承认的是,当前价格谈判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值得深思,现行的价格谈判机制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完善的问题。大部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在矿价涨幅的确认上尽可能取得突破外,中国钢厂在如何完善目前谈判机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方面也应有所作为。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参与全球矿价谈判的时间并不长,中国钢厂也并不想挑战现行的谈判机制,但也不愿意让人利用现行机制的漏洞进行不合理的博弈。采用或明或暗的“压服”手段,都不利于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
分析人士认为,与欧洲、日韩的成熟钢铁工业相比,中国钢铁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消化高成本的能力还不强。这种差距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因此,现行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应该把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中”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同时,在探讨完善定价机制的同时,中国国内的铁矿石贸易市场也应该进一步加强自律,尽可能消除虚假需求的成分,以免夸大需求影响矿业和钢铁业的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