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大宗商品的国内价格逐渐倾向于同国际市场接轨,石油如此,钢铁更是如此。在价格接轨政策的实施初期,对于扩大利润空间的意义远远大于控制成本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就国内市场而言,价格接轨不仅成了某些垄断性企业转移成本上涨压力的泄洪口,而且还成了他们获取暴利的重要源头。但在国际市场上,它却使得“中国价格”成了亦步亦趋的“影子价格”,自动失去争夺定价权的资格。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还在去年的9月就公开表示,巴西出口铁矿石的价格将在上涨71.5%的基础上再上涨10%至20%,其理由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中国因素是国际铁矿石市场走高的动力。巴西淡水河谷不过是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中的小弟弟。但在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并不起眼的对手面前,以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43%左右的需求地位,中国钢铁企业居然争不到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定价权,任何人都会感到不可思议。
巴西人先拣软柿子下口,步步为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甚至不惜以停止装船相威胁,在谈判的过程中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而作为中方谈判代表的宝钢,相形之下几乎是“纸上谈兵”,至今一筹莫展,一招未发。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为时不久,“外战外行”并不是不可理解。但在笔者看来,将谈判的失利归咎于少数个别钢铁企业的对外暗送秋波,不过是掩耳盗铃的说法,并不是对全部问题的合理解释。客观上,价格口径的不一致,在于作为价格形成机制基础的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在国内钢铁投资过热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和钢铁行业布局结构的整合并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不论是粗钢产量和铁矿石进口数量都在增长,而且钢铁市场价格也在回升,不要说要求铁矿石降价,就是谋求更低的涨幅也是难上加难。主观上,即使表面上一直有中钢协在协调谈判价格,但以“影子价格”为蓝本的“中国价格”所反映的也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而只是少数垄断企业的利益。而这,也正是作为谈判代表的宝钢在谈判结果还没有最终明朗的时候就提前宣布自行涨价的玄机所在。
被“影子价格”出卖了的“中国价格”目前负隅顽抗,所争取的至多是一个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的不同品种价格或补偿问题。在“影子价格”如影随形的情况下,“中国价格”的定价权何从谈起?(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