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艰难的背后,深藏着我们自己的诸多制约和无奈。
从我国看,大自然似乎特别吝啬,没有赐予丰富的铁矿。不仅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大多品位较低。比较起来,国外的富矿拥有者身子板自然就硬起来,特别是在需求上升的情况下。当然这是客观的,我们无改变。但总体上,我国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转嫁成本的能力有限,对铁矿石涨价的承受力较小,在价格谈判中的回旋余地也就很小。
而最重要的还是,我国钢铁行业内部似乎并不能完全用一个声音说话。尽管宝钢代表的国内16家企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能说一不二。就在宝钢与外方谈判胶着之时,国内就有些中小企业和铁矿石贸易商与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眉来眼去”,这显然增加了宝钢谈判的难度。
虽然政府致力于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显然这不会一帆风顺。当市场环境向好时,一些小型钢铁企业就会“遍地开花”,这时要形成一个声音说话尤为困难。
因此,国外铁矿石企业不仅看到了我国的巨大需求以及钢铁企业的大量产能等待释放,更看到了那些众多的、“各自为政”的中小钢铁企业及相关进口企业在搅动着、哄抬着铁矿石现货价格。所以,即使我们断定我国钢铁产量增速趋于下降,铁矿石供需基本平衡,但对外方而言,它看到的只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市场。
从本质上看,我们争取价格话语权的基础并非仅一个铁矿石进口量,而是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其实力有多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部关系能否理顺。不仅要控制过剩的产量,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还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说话声音。(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