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产品 | 手机浏览 | RSS订阅
世界金属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钢铁 » 钢铁知识 » 正文

鞍钢是这样炼成的

历时一年多的鞍钢集团整体上市计划终于修成正果。2月6日,鞍钢新轧(000898SZ)发布公告:
将通过向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定向增发股票方式,收购集团公司全部资产以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公告显示,G鞍钢将向鞍山钢铁集团新增29.7亿流通A股用于收购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该计划已于1月25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业内纷纷看好,认为鞍钢此举为下一步重组并购奠定了良好基础。
知情人士透露,作为鞍钢的当家人,刘玠的愿望将是一统东北8家普碳钢厂,而去年8月鞍本合并不过是第一步。鞍钢将再寻求与新抚钢、北台钢、营口中板及凌钢的联合,同时还可能吸收辽阳兴哲集团、辽阳大型钢管、海城东四型钢等较大的民营企业进入集团,力争2010年集团粗钢产量5100万吨,进入全球钢铁企业粗钢排序前3名。这样一来,鞍钢和刘?注定仍将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行走于公众注目的焦点之中。
受命于危难之际
1994年岁末的一天,在鞍钢科技馆召开的干部会议上,一个气质儒雅的中年人,坐在了主席台上。对于鞍钢人来说,这张脸和刘?这个名字都是陌生的。当中组部的领导宣读了任职命令后,新任老总刘玠只作了简短发言。从那一刻起,鞍钢的命运和刘玠的名字就连在了一起。
上任之初的刘玠是孤独的。孑然一身来到东北,上海长大的他面对这个庞然大物般的企业,深感责任大,压力更大。此前,组织上曾有意调时任武钢第一副总经理的刘?到省里工作。后来,他也有机会到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当院长。但刘?说:"我喜欢到企业去工作。鞍钢曾是共和国的钢老大,选择鞍钢压力是有的,但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为鞍钢50万人负责任。我感受到了比在武钢时更强烈的责任感。"
当时,鞍钢因为资金捉襟见肘,库存煤减少,两座高炉被迫停转,只能靠向全公司党员集资7000万元买煤维持生产,生产经营形势非常紧急,职工生活没有着落……鞍钢一时陷入困境。钢铁国有企业的"两老"(设备工艺老,产品质量老)、"四难"(机制转换难,债务解除难,冗员解决难,社会负担难)问题,在鞍钢身上有了更为突出的体现。
"我们既没有等死,也没有找死"
刘玠接管鞍钢可谓困难之时,那时的鞍钢,代表落后工艺的平炉钢占钢产量的62.97%,占全国平炉钢产量约40%,连铸比仅为24.88%。当时鞍钢最大的成材厂,轧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产量不算小,但品种和质量都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价格比国内相同轧钢厂每吨要低300~500元,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6%。刘玠说:"这样的装备生产的产品,计划经济时自己不用愁,因为有国家包销,但到了市场经济就不行了,没有人愿意要,销售非常困难,库存大量增加。这种状况不改变,鞍钢就不能生存发展。"
"平炉改转炉"的技改项目成为刘玠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刘玠心里很清楚:当时鞍钢两个钢厂一年亏四五亿元,能否迅速淘汰平炉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平炉改转炉只能易地重建,不但要耗费巨额资金,而且技改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鞍钢等得起吗?也许等不到出效益,鞍钢就已经死了。
有一次,他去邯钢参观,主人介绍的是降低成本的经验。起初刘玠也没太在意,但当走到转炉前时,他忽然不走了,问这问那,眼睛幽幽闪亮,就像发现金矿一样。他跟厂里要来了转炉的各种技术指标,拿自己的平炉指标一项一项地做比较,陪同他的办公室主任于洪知道"有戏了"。就在那天夜里,他人还在邯郸,就毅然做出平炉改转炉的决定!
刘玠发现:邯钢使用15吨小转炉炼钢,也能做到成本低、不烧重油,这对刘玠的启发简直难以名状!一般来说,平炉高度18米,转炉则要30多米,所以改转炉,厂房就得重建。但邯钢的小转炉,完全可以放进鞍钢18米的厂房去,这样原来的厂房、钢水包等设备就都能用得上!
一回到厂里,刘玠就把设计院、炼钢厂的主管都叫来开会,研讨在平炉厂房建转炉的思路。当时鞍钢只有5000万元投资的拍板权,刘玠就问大家能不能5000万元做下来。历尽艰辛,鞍钢最终设计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可以把原有设备全用上,成本由此大大降低。转炉钢每吨成本比平炉钢节约100元,原来一个厂每年亏两亿元,现在能赚一亿元!
到1996年10月第一个转炉改造完成,这个洗心革面般的大动作,鞍钢只花了7000万元!接下来,鞍钢改一座转炉、停一座平炉,技改过程中不停产。其后,连同连铸工艺,鞍钢相继建起了6座100吨/日的转炉,实现了全转炉全连铸。只这一项每年企业就降低成本11亿元!
这时,刘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坚持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原则。刘玠坚持:"我们按照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来进行技术改造,我们的目标是不改则已,一改就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起点",就是在关键部位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使整体装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少投入",就是盘活一切可用的资产,尽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压缩投资额。"快产出",就是大项目投资回收期不超过5年,一般项目不超过2年,小项目当年收回投资,当年产生效益,积累资金滚动再发展。"高效益",就是既要做到改造期间不停产或少减产,又要通过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趁势而上,鞍钢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热轧生产线。中国冶金重大装备一直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被鞍钢改写,并在2005年已完成向济钢成套输出两条生产线。有了这条先进生产线,鞍钢的产品实物质量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项被鞍钢人称之为"希望工程"的1700热轧生产线一投产,钢材市场的价格就一路上扬,这给鞍钢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也为鞍钢后来一步步的技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十亿元的投资,如果技术上不能过关,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当时决策的风险也许只有刘?能体会个中滋味。
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鞍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刘玠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既没有等死,也没有找死,而是朝着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行列这一更高的目标迈进。"
玩转机制转换的魔方
"鞍钢当时面临的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是两条:一是技术设备落后,二是人多工作效率低。"刘?已经非常清楚鞍钢的病根所在。但是实践证实,用人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似乎比技改的难度更大,但是刘玠坚持了。
为了解决这种20万人同吃大锅饭,人多、效率低、效益差的状况,鞍钢制定了"主辅分离"的总体改革实施方案。
主辅分离的结果,20万全民职工,钢铁主业占7.4万人,矿山、辅助生产部门、非生产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分别组建成为二十几个子公司和经济实体共12.5万人。这些从主业中分离出来的单位由独立核算、承包经营开始,逐步完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和法人实体。
转换机制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原来号称50万人的大鞍钢,经过减人增效、改制并轨、分流办社会,钢铁主业用工已由10.57万人减到3.2万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1995~2003年鞍钢从主体中分离出来的辅业部分累计减亏增效150亿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worldmetal.cn/steel/show-35960-1.html

[ 历史钢铁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相关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