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第2000卷取向硅钢在宝钢诞生,年轻的取向硅钢机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宝钢30周年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向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这一刻,宝钢人为之骄傲:我们凭魄力、实力、毅力,百折不挠,十年磨一剑,登上了钢铁制造技术的“珠峰”!这一刻,中国钢铁工业为之自豪:这是中国钢铁人自主集成创新奏响的时代凯歌,是迈向钢铁强国的一座里程碑!
一个由使命感和魄力催生的选择
十年前的宝钢已是全球钢铁工业一颗耀眼的新星,十年前的中国正展开飞速发展的翅膀,而飞翔需要能源。
这一年,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工程长江截流成功,电厂建设拉开了序幕。而序幕中的插曲,使中国钢铁业汗颜: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所需的取向硅钢,全部依赖进口,供应商闻讯立刻每吨涨价1000美元。
时不我待!被强烈的钢铁强国使命感激发的宝钢人立下了雄心壮志:一定要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取向硅钢!
这是一个由使命感和魄力催生的选择,但选择的是一条坎坷艰难、充满风险的道路。取向硅钢,向来有着“钢铁中的工艺品”的美誉,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先进钢铁企业能够生产,并基本掌控了全球市场。能否生产取向硅钢,被视为一个国家钢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攀登这样一个钢铁制造技术的高峰,对于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的宝钢来说谈何容易。
这又是一个由实力和自信作支撑的选择。宝钢有着积蓄多年的技术能量和良好的实验开发条件,更重要的是有一支充满使命感的科研精英队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胆识的宝钢人并不蛮干,而是先由宝钢研究院从小规模探索性研究入手,每走一步都慎密而细致。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宝钢在2000年正式立项,并成立了硅钢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下决心举全宝钢之力,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之路。与此同时,宝钢明确提出了硅钢研发的高起点路线图: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从高温工艺起步,向低温工艺发展,目标瞄准最高档次的高磁感取向硅钢。
艰苦探寻几度春秋,一个工序齐全、设备精良,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起来的硅钢实验室在宝钢研究院诞生了。从此,这里成为了研发人员试制取向硅钢的“战场”。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实验室里的人们却要经历无数次失败的考验,才能看见胜利的曙光。钢种中若有一个成分性能不稳定,就必须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调整模拟,每个工序都要做几十轮的转换试验,几个月才能摸索出控制规律。做一个周期的实验,最快也要15天时间。为了与时间赛跑,研发团队采取并行和交叉进行的方法,一年做了76轮次的实验;为了精确地分析标样,他们发明了47种检测分析方法。
每一次失败都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经过研发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2004年底,性能稳定可控的取向硅钢样品在实验室里生产出来了,并由此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宝钢制造取向硅钢的关键技术路线和一贯制工艺方案。宝钢人的取向硅钢梦不再是遥不可及!
一次理念和管理的洗礼
2006年下半年,取向硅钢后工序的冷轧产线尚在建设中,炼铁、炼钢、热轧等前工序生产验证就提前展开了。这一验证让前工序的干部员工充分认识到了取向硅钢“工艺窗口窄、过程控制严”的特性。
“当开始梳理工艺参数时,我大吃一惊。”让炼钢厂厂长侯安贵惊讶的是,许多成分控制指标与常规的碳钢生产有着巨大差异,有些精度要求高出10多倍。“从经验上说,这个要求太严了,生产过程稍微有波动,精度就会偏离。”常规的碳钢生产,加不同的合金都是打包一块加,而取向硅钢生产需要一个一个加,且加的顺序和时间都有严格标准。而这些还只是炼钢工序100多个控制点中的两个方面。最难的是,每一个点都要一次命中,哪怕只是一个点的偏差,整个生产都将前功尽弃。
让人吃惊的又岂止炼钢工序。在炼铁工序,以往碳钢生产,只要把铁水交给下道工序就万事大吉。在取向硅钢生产中,不仅要严格控制铁水成分精度,还必须确保铁水的装载量和有效运送时间;热轧工序中,碳钢板坯加热温度一直以来都仅控制出炉温度,而生产取向硅钢则必须控制好各个加热段的温度,若有一个点不达标,所有工作就等于“白干”……
前工序干部员工在驾驭碳钢生产上虽早已得心应手,但硅钢生产“不讲道理”的严格和苛求多少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前几轮试验中,炼铁、炼钢、热轧工序的产品合格率几乎为零。
“全军覆没”的尴尬,触动了每个人:现场粗放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管理风格与取向硅钢生产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不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那么取向硅钢目标的实现将会遥遥无期。
“苛求、精准、协同、高效”的宝钢硅钢工作理念应运而生。宝钢将取向硅钢定义为继汽车板之后的第二大战略产品,作为引领企业管理、技术、操作等各方面进步的又一个引擎。结合取向硅钢生产特点,制订了“九定”、“控制计划”、“岗位对标”、“火车时刻表”等四大管理工具,倡导提高执行能力,积极主动适应变化。
为了精准把握各个工序的时间,宝钢分公司制造部的工艺工程师反复深入各工序流程踩点、跟踪,细化并收集整理了系统化的数据上千项。在此基础上,他们明确“火车时刻表”各个站点的到站及出站时间,全面推进硅钢产品“火车时刻表”式的物流管理。
炼钢厂自我加压,启动“一键式”炼钢创新项目,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运用计算机和智能化手段达到稳定、准确操控的目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如今,转炉、精炼区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炼钢,两个工序自动化炼钢的比例均达到70%以上,冶炼成分和过程控制的双命中率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
热轧厂眼睛向内,形成以首席工程师和产线管理者为代表的工作团队,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观念,在每次轧制验证前就做好方案的研究和审核。集中技术和管理力量解决质量、设备、生产、管理方面与取向硅钢生产要求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
观念一变天地宽。取向硅钢前工序验证的合格率迅速爬坡,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稳定在满足用户要求的水平上;在新建冷轧硅钢机组投产前,热轧厂实现了合格取向硅钢热卷的小批量生产。这些来之不易的变化背后,凝结着宝钢人不懈的努力,使取向硅钢投入工业化大生产的目标越来越近。
梦想在磨砺中成真
冷轧取向硅钢机组于今年4月30日提前三个月成功实现了热负荷试车,能否实现“批量、稳定和合理成本地生产出合格取向硅钢”的目标,是检验取向硅钢机组能否交出满意答卷的惟一标准。
然而,比预期更严峻的考验出现了。5月14日深夜,现场迎来了对第一卷钢卷进行最后一道处理的时刻。如果顺利,将诞生宝钢历史上第一卷取向硅钢。由于取向硅钢的工艺特点,这道工序极易产生塌卷,因此,事前大家采取了许多防护措施。但随着钢卷慢慢输送到开卷机内,塌卷的程度和时间比预案中来得更快、更严重,眼看着上卷小车被硬生生卡住动弹不得,员工们心里不是滋味。但就在此时,机组上的返回卷又突发断带。凌晨3点,在技术和操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钢卷终于成功插入了开卷机的芯轴。随着机组慢慢地启动,在场的所有人都轻轻地松了一口气。经过72小时的连续排摸和攻关,塌卷难题终于被攻克。
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和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正常生产频频受阻。脱碳退火机组是关系到取向硅钢能否实现批量生产的关键机组。但这一机组投产以来,状态极不稳定。硅钢部员工们顶着巨大的压力,象蚂蚁啃骨头般一个一个问题“过堂”排查、分析,连螺丝钉的安装方式等细节也不放过。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使机组进入稳定生产状态。
在投产的200多天的时间里,坚韧不拔的硅钢部员工们用自己的艰苦努力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共解决了因设计、设备制造、安装和调试等原因引起的设备问题总计1000多项,平均一天5项,为取向硅钢批量稳定生产扫除了障碍。
在这背后,更多的是硅钢人追求卓越的默默付出和奉献。今年炎夏的一天,一条机组在生产中出现了冷却均匀性控制不稳定的现象,如果不马上解决,产品成材率将受到严重影响。为此,首席师李国保立即赶到现场排查。厂房内闷热难耐,李国保在700多度的带钢“烘烤”下,仔细检查了1000多个喷嘴,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当即采取有效措施使设备恢复到正常状态。
在一次生产的跟踪中,质检站的作业长陈东肾结石的老毛病犯了。疼痛一阵阵袭来,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渗出。即便如此,他仍然强忍着疼痛坚守岗位,严格监控着每一个工艺参数,仔细地查看着产品的表面质量,直到这一批产品生产顺利结束。
取向硅钢团队里有不少刚做爸妈的年轻父母,由于长时间的早出晚归,有的甚至被自己年幼的孩子误当成了“叔叔”、“阿姨”……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自今年5月15日成功生产出第一卷合格取向硅钢起,宝钢人用信念、智慧和勇气奏响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凯歌:投产后第三个月,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低温生产工艺取得突破;第四个月,取向硅钢生产实现月盈利;第5个月,脱碳退火机组全面实现“四达”……
诞生只有半年多的宝钢取向硅钢产品,已通过国内30多家大中型变压器企业的认证并批量使用,我国电力变压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认为:用宝钢取向硅钢制造的220千伏及以下变压器实际应用效果良好,产品性能指标与国际知名品牌相当。目前,已有10家用户相继订购了宝钢高磁感取向硅钢,并已开始取代进口产品制造500千伏超高压变压器,开创了国产取向硅钢在该领域应用的先河;用宝钢激光刻痕高磁感取向硅钢制造的10台S10型变压器顺利出口阿联酋。与此同时,宝钢取向硅钢产品还扬帆出海,进入美国和意大利市场。
2000卷取向硅钢的顺利下线,标志着宝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从技术研发到产线集成、工程建设到大生产的全线自主创新!
梦想成真的宝钢人,用令人信服的业绩表明:自主集成创新是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别人能干出来的,宝钢人也一定可以,并能干得更好!
梦想成真的宝钢人,在取向硅钢征程上又定下更高的目标:向国际最高等级的产品看齐,尽快缩小差距,实现品种、规格的全面覆盖。迎着似火的朝阳,肩负钢铁强国使命的宝钢人正迈着坚定而铿锵的步伐昂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