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物原料特点
当前,我国选冶铜矿物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我国铜矿物原料具有以下特点:
1)适合选冶生产的铜矿物原料,赋存于多种矿床类型。其中,具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床类型: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和多金属矿床、热液脉型铜矿床、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沉积型层状矿床等等。
2)矿石结构构造复杂,嵌布粒度不均,多为不均匀浸染粒度矿石,甚至有不少矿物组合、组构嵌布细微,成分复杂,难选矿石较多。
3)矿石化学成分多样,伴生、共生多种有益有害组分,选冶工艺条件复杂。目前,开发的矿区多数是综合性的铜矿床,共伴生多种有益有害元素。通过综合开采,综合利用,可变害为益,变废为宝。
二、矿石工业要求
表3.7.1铜矿石工业要求
表3.7.2铜矿床伴生有益组分评价要求
一级品Cu含量不小于30%,杂质含量(不大于):As 0.05%,Pb+Zn 2%,MgO 1%,Bi 0.05%。
二级品Cu含量不小于25%,杂质含量(不大于):As 0.2%,Pb+Zn 5%,MgO 3%,Bi 0.2%。
三级品Cu含量不小于20%,杂质含量(不大于):As 0.3%,Pb+Zn 8%,MgO 4%,Bi 0.3%。
四级品Cu含量不小于13%,杂质含量(不大于):As 0.4%,Pb+Zn 12%,MgO 5%,Bi 0.5%。
矿石品位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国家要求程度、市场需求状况和价格趋势以及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矿床地质条件和采选冶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工业指标,作为评价矿床有否开发经济价值和储量计算的依据。
实际上开采铜矿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铜的工业品位是一个动态指标。对一个矿床来说更是如此。一般开采矿床的规律是先富后贫,即先开富矿,后开贫矿。随着采选冶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大,因而对矿石品位要求也随之降低。就铜品位而言,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探明的铜储量的矿石平均品位由1950年的1.85%降到1970年的1.09%,1975年又下降到0.9%。美国从1900年到1975年,开采铜矿石平均品位由4%降到0.55%。近半个世纪以来,平均每年降低0.02%~0.03%。我国铜矿开采品位,50年代一般在3%以上,六七十年代已降到1%,80年代以来不少铜矿床入选矿石品位已降到0.5%左右。
目前,国内外许多铜矿床开采品位为0.5%~0.4%,个别大型露采矿山的边界品位降到0.2%,预计本世纪末或下个世纪初,世界铜矿开采品位可能降到0.25%,边界品位下降到0.1%时,则一些含铜高的岩石也就可能成为工业矿石了,从而使铜的储量大大增加。
三、矿业简史
中国是世界使用铜较早的国家之一。从出土实物来看,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用铜。甘肃的武威、永靖和河北的唐山等地的古文化遗址,都发现红铜器物。夏代(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已进入青铜时代,并延续到商、周朝。特别是在找矿、采矿、冶炼方面,中国古代有着卓越的成就,杰出的创造。如目前开采的铜、铅、锌等矿山,不少都是古代开采过的,并在找矿、采矿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某些矿物赋存分布规律。在《管子·地数》篇中记载:“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在认矿、找矿和采矿方面表现出卓越智慧和创造能力。在铜矿采掘和冶炼技术上更是惊人。据考古证实,湖北大冶铜录山铜矿,发现的古代采矿、炼铜遗址,经同位素14C测定,坑采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延续到西汉共1000多年。坑采以前曾经有相当长时间露采,现发现露天采场7处,地下采区18处,竖井252条,井巷总长达8000余m。战国、西汉时采用框架支护法开采。还有出土的各类工具上千件以及木炭、冶炼辅助原料、照明器具、生活用品、兵器等。炼铜残炉已发掘了10余座,时代为春秋或更早一些,炉膛面积约0.2m2,炉高约1.5m,具有现代鼓风炉的式样。
湿法炼铜起源于我国,古称胆铜法。早在西汉《淮南万毕术》中就有铁置换铜的记载。唐末、五代时此法已用于生产,到北宋时湿法炼铜的产量相当可观。据记载,“大观(1107~1110年)中岁收铜乃660余万斤,胆铜100余万斤”,即胆铜已占总铜量的15%以上。北宋哲宗时张潜写的《浸铜要略》一书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著作。
总之,中国古代在找铜、采铜、炼铜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近百年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已有一些地质学家对铜矿资源做过调查和矿床地质研究,如丁文江(1917)、谢家荣(1929)、孟宪民(1937)、朱熙人(1935)等。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对调查的铜矿床未能进行规模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铜矿业有了很快的发展。首先,对铜矿资源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地质勘查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尽快恢复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厂矿生产,对东北等地区的铜矿山迅速地查明了资源状况,为恢复矿山生产创造了必备的条件,提供了必要的地质资料。接着,对河北寿王坟、山西中条山、甘肃白银厂、安徽铜官山、湖北大冶、云南东川、易门、辽宁红透山等一批大中型矿区进行了详细勘探。六七十年代又在长江中下游、赣东北、赣西北、滇中、粤西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地进行铜矿勘探,为发展我国铜矿业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成果,作为矿山建厂设计的依据。截至1985年已建成大中型矿山100多个,铜冶炼厂16个,电解厂64个,形成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简称采选冶加,下同)较完整的铜工业体系(简称铜业,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