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矿地质概述
锡具有亲氧和亲硫特性。锡与硫合时能形成两种化合物:一硫化锡和二硫化锡,它们在高温下均具有较强的挥发性。锡也能与氧结合,形成一氧化锡和二氧化锡。
锡具有+2和+4两种价态,但在自然条件下,四价锡化合物较为稳定,尤其是二氧化锡(SnO2),它是地壳上最稳定的化合物之一。锡离子可以在普通矿物内置换Ca、Cd、Fe、Mg二价离子、Sc、Fe、Al三价离子、四价的Ti、Nb和Ta五价离子,从而可分散于含铁、钛、钙的矿物中,如金红石、榍石、磁铁矿、石榴子石、尖晶石、铌钽矿中。
锡的地壳丰度大约为2ppm,一般富硅岩石比富铁镁岩石,锡的含量要高。自然界已知的含锡矿物有50多种,主要锡矿物大约有20多种。具有经济意义的主要是锡石,其次为黄锡矿。某些矿床中,硫锡铅矿、辉锑锡铅矿、圆柱锡矿,有时黑硫银锡矿、黑硼锡矿、马来亚石、水锡石、水镁锡矿等也可以相对富集,从而形成工业矿床。
锡石(含锡78.8%),四方晶系,晶体呈双锥状、锥柱状,有时呈针状,偶见膝状双晶,集合体呈不规则粒状。一般呈樱桃红褐色、巧克力褐色、金黄色、柠檬黄色、灰色,无色和绿色者极为少见。条痕粉末呈淡黄色。金刚光泽,断口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硬度6~7(小刀刻不动)。性脆,贝壳状断口,比重6.8~7.0。常含混入物铁、铌、钽,此外尚可含锰、钪、钛、锆、钨及分散元素铱、镓等。Fe3+的存在,常影响锡石的磁性、颜色、比重。
黝锡矿又名黄锡矿(含Cu 29.58%、Sn 21.61%)。四方晶系,晶体少见,呈假四面体、假八面体、板状等形态,常为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一般呈钢灰色,新鲜断口呈橄榄绿色调,如有较多黄铜矿包体时则呈明显的黄色。条痕粉末呈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性脆,不具延展性。硬度3—4,比重4.3—4.5。黄锡矿在广西含锡硫化物交代矿床和充填型钨锡矿床、湖南高中温热液型铅锌矿床中较常见。
辉锑锡铅矿(含Pb 49.71%、含Sb 11.64%、含Sn 17.04%)。晶体薄板状,常弯曲,双晶复杂。集合体为块状、放射状或球状。与辉锑铅矿和黄锡矿一起产出,亦产于锡矿矿脉中。
硫锡铅矿(含Pb 53.05%、含Sn 30.51%)。晶体呈板状,外形近于四方形。通常为块状集合体。常与锡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一起产于锡矿矿脉中。
圆柱锡矿(含锡26.63%)。成圆筒状或块状和球形的集合体。铅灰色,解理发育。与辉锑锡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一起产在锡矿脉中。硬度2.5,比重5.46。
锡矿的品位很低,如脉状矿含锡0.2%,砂矿含锡0.04%即有开采价值。锡矿床一般可分为三大类,锡石—石英脉型(包括伟晶岩型、云英岩型、斑岩型)、锡石—硫化物型(矽卡岩型、碳酸盐岩型)和锡石氧化物型,即砂矿(原地氧化而成的砂矿----残坡积砂矿和溶岩漏斗砂矿及异地搬运过的砂矿—湖滨砂矿、海滨砂矿、冲积砂矿)。一些超基性岩中有时也产出锡矿,如广西九毛锡矿。
在矿石成分上,有锡、钨锡铋、钨锡钼铋、铜锡、锡铅锌银等类型。
至1995年,全球探明的锡金属储量为700万吨,主要分布在巴西、马来西亚、印尼、秘鲁、尼日利亚、玻利维亚、澳大利亚等国家。马来西亚锡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锡矿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内蒙古和江西,其中以云南个旧和广西南丹的锡最为有名。
目前,锡矿是中国控制开采的矿种。
二、锡矿找矿标志
1、花岗岩区或隐伏花岗岩区;
2、大理岩、角岩、矽卡岩、云英岩、电英岩区;
3、流纹岩、花岗岩、花岗质斑岩内及其接触带附近,个别富锡地区的超基性岩、辉长岩;
4、重砂测量。因锡石硬度大,不溶于一般的酸碱,在自然风化状态下相当稳定,因此常以重矿物产于水系沉积物的底部。从风化土层和水沟沉积物中取样,淘洗,看有否锡石或木锡存在。木锡是Sn4+的盐类水解,分凝出Sn(OH)4的溶胶和凝胶,脱水后而形成的,形似木头状物质;
5、硅化带、石英脉、硫化物石英脉;
6、断裂破碎带、铁帽、巧克力土(含锡矽卡岩、大理岩风化而成的土壤);
7、富氟岩石及蚀变岩。锡易与氟形成络合物迁移,当锡沉淀后,氟就滞留在附近的岩石内。因此,氟、硼、锡、砷、锑、铜等异常可指示锡的成矿远景区,且可预测锡的储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