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底,春节收假后,商务部终于发文将第一次配额发放给了2006年末认可的39家内资出口企业。本次配额的发放与往年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时间上的延迟与2006年相比,说明政策层面有若干犹豫或期望权衡或悬而未决的因素。这不禁会引起大家的猜想。另外与往年不同的是往年配额第一次发放额度占全年的70%以上。而今年的配额总量可能基本会保持在去年的基础上或有10%的缩减,如果我们大胆推断今年的配额总量将在40000吨,那么本次的发放数量将约为50%。这与往年的70%相比分配比例变化较大。这就给商务部会同其他部门讨论和消除若干分歧和制定更合适的政策争取了时间,又不至于让大家觉得政府效率低或不作为。而且后续分配比例的增大给了管理层以观后效的调控手段,除非你不想要配额了。这一定程度上会打击配额的买卖或至少增加难度。如果配额的分配基本均衡另外一个特点是配额的发放向生产企业有所倾斜,21家生产企业的配额量占到本次发放量的62%。18家贸易公司的配额总量则占到本次发放量的38%。再则尽管四川省的总量较小,但四川省的配额数量有所增加,本次发放的近1400吨已经超过了往年全年的数量,说明西部开发等确实政策上有所倾斜。从本次发放的情况分析:配额的平均额度大约500吨,总共有14家企业超过了这一平均数量。贸易企业的平均额度410吨,5家贸易公司超过了这一数量,生产企业的平均额度为580吨,11家企业超过了这一数量。上千吨的贸易类公司2家,中钢和五矿几乎占到了贸易企业总量的1/3,上千吨的生产企业4家,合计也超过了生产企业的1/3,某中程度上表明资源的集中度较高。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总量的控制和家数的减少也说明政府的调控力度和决心。加之国家对资源类产品的重视,也希望通过配额资源的分配来优化出口结构。
但外资企业的配额仍区别对待,国民待遇的不平等在延续,国家正在从政策层过度并逐渐缩小差距,相信内外资企业的获得几近相同的待遇之日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