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产品 | 手机浏览 | RSS订阅
世界金属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有色 » 有色综述 » 正文

静悄悄的商务部改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25-01-01  作者:中金商贸信息中心

  为了应对新的国内国际贸易形势。今春,商务部进行了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结构调整。在“大贸易”的理念和欧美调整对华贸易政策的背景下,商务部的走向值得期待

  □记者 王强 胥晓莺

  咄咄逼人的反倾销,终于把埋头做生意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逼上了前台。5月22日,在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举行的“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听证会”上,温州企业奥康集团、吉尔达鞋业等有关负责人,协同广东等地鞋业企业,在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带领下进行了“抗辩”。

  此次听证会中国企业代表团的态度相当强硬,给欧盟方面也造成了很大压力。“我们一定争取无损害抗辩,也不接受任何反倾销税这方面的妥协。如果欧盟那边近期不做调整的话,看来这个案子只能到WTO去做一个最终的了断。”参加听证会的奥康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吴春悦向《商务周刊》透露。

  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已给温州皮鞋出口欧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来自第99届广交会的最新消息是,出席99届广交会的欧盟鞋商较上届急剧减少了40%,这已让温州皮鞋业的欧盟订单锐减30%—40%。

  受到影响的不单限于温州鞋企。根据3月23日欧盟的初裁,4月7日起对所有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皮鞋征收4.8%的关税,到10月增加到19.4%。届时,将涉及中国1200余家制鞋企业和400多万人的就业,涉案金额高达7.3亿美元。

  这起被称为近10年来欧盟对华最大的反倾销案,也是中国商务部继去年纺织品谈判之后面临的又一难题。今年1月10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中国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出使欧盟协商鞋业反倾销事宜,当天,高虎城与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戴维·奥沙利文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分别进行了会谈,但此次出访只是将欧盟的初裁推迟了两个月。5月15日,欧盟内部市场和服务委员查理·麦克里维访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当天会见了他,话题的重点仍然是中国鞋类产品遭受欧盟反倾销。但就目前看,事态仍未有明显转机。

  5月8日,WTO公布了2005年下半年反倾销案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在2005年下半年报告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成员是中国;同时,中国也是遭受新发起反倾销调查最为频繁的国家。

  这还只是开始。到2008年,随着WTO后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将可能进一步增加,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重灾区。而就在此时,中国最主要的两个贸易对象美国和欧盟,已开始大幅度调整对华贸易政策。

  中国正在面临贸易增长模式的巨大转变,应付贸易谈判和应对贸易争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负责国内贸易、国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主管对外贸易谈判的国家商务部,在职能和机构设置上面临更多的挑战。

  事实上,一场外界尚未感知的改变,已经在商务部内部静悄悄地发生了。

  不动声色的大调整

  4月3日,商务部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据《商务周刊》所知,参会人员主要为商务部规划财务司、机电产品进出口司、科技发展和技术贸易司的各级官员。这次会议拉开了商务部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内部机构调整。

  会上,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宣布把规财司一分为二,分别成立综合司和财务司,把机电司和科技司合并为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同时新增设服务贸易司。

  薄熙来同时宣布了这几个司的人事安排。原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徐鸣调任综合司担任司长,原规财司副司长李荣灿升任财务司司长,原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王琴华主政机电和科技产业司,而服务贸易司司长这一新职由原外资司司长胡景岩担任。

  与此同时,在商务部公示的新任命中,还包括原中国驻新加坡公使衔商务参赞李志群接任外资司司长,原科技司司长常晓树担任市场建设司司长,原机电司司长李铭林外派任中国驻新加坡公使衔商务参赞。

  由于部内的刻意低调,一些商务部官员在被《商务周刊》问及时,只是谨慎地将此次调整称为普通的“干部轮岗”。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商务周刊》,商务部的人员流动比较频繁,除了不同司局间的调动,还可能被派到全国各地“特办”(特派员办事处)任职,或者“驻外”。目前商务部在上海、青岛、大连等16个城市设有特派员办事处,在至少19个国家派有公使衔商务参赞。

  但既然有机构的调整,这次变动就不仅仅是人员轮岗这么简单。事实上,此次调整从去年开始,商务部就在酝酿之中。记者了解到,去年年底,商务部党组已研究决定将机电司与科技司改组合并为机电和科技产业司,试图改变就外贸抓外贸、只抓产品不抓产业的传统,将对外贸易中比例最大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工作,放在整个产业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

  “很明显,商务部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国内的产业管理中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这与我国机电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机电产品出口国,机电产品出口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5%以上,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而以前在贸易与产业分割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国外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反倾销和贸易争端。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其实,这两个司的业务重合度很高,机电主要就是科技类产品,所以把这两个部门合并理所当然。”在机电司和科技司合并为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后,商务部内部对该司的简称即是产业司。

  新的工作岗位对于王琴华来说并不陌生。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时候,王琴华负责的就是产业安全和产业损害预警,以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案件中有关国内产业受损害程度的调查与裁决工作。到任产业司后,这位女司长面临的第一件工作是参与研究美国和欧盟联手就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问题向WTO提起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

  而对于徐鸣来说,这是其在商务部的第二次职务变动。2004年底,薄熙来为加速“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把商务部从事内贸的三个司(市场建设司、市场运行司、商业改革司)的官员与外贸部门的官员进行对调,一直在市场建设司主持工作的副司长徐鸣调任政研室主任,主要做外经贸研究。

  原来的规财司除了财务管理外,还是商务部的一个综合性业务部门,负责拟订组织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监测分析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宏观运行状况,提出政策建议等。这次商务部从规财司把研究和政策建议职能分出来,成立专门的综合司,也表明了重点加强对中国经济的综合分析以及宏观调控能力的改革思路。

  这一变化,对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来说,是意料中的事。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和有关中国商务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中,他一直强调,为整合宏观管理职能,商务部应该设立能统筹商务各项职能特别是监控商务宏观形势、即时从宏观角度提出宏观调控建议的综合业务司。

  事实上,在沈丹阳主持的研究报告《“十一五”期间我国商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思路》里,对于“十一五”期间的改革步骤,第一个建议就是在2006年内对商务部的职能和内设机构进行一次大的调整。除设立综合业务司的建议外,该报告还提到,商务部缺乏管理服务贸易出口的机构,服务贸易的管理与促进工作薄弱。

  显然,商务部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在这次大调整中,新增设了服务贸易司。被选择担纲这一新部门的胡景岩,曾长期担任外资司司长,具有丰富的外资管理经验。这位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硕士从1980年代中期起,在外经贸部外资司负责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及设立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工作,1993年开始参加中国复关和加入 WTO的谈判。显然,商务部选择他主政在未来担负重要职能的服务贸易司是有理由的。

  贸易对手变招

  从新闻记者最感兴趣的冲突与博弈角度看,一直新闻不断的商务部此次静悄悄的大调整,与美国和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大调整,是很容易找到相关性的。

  2006年2月13日,布什政府公布了2006年《总统经济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创纪录的贸易逆差要部分归咎于中国“严格管理的挂钩汇率”和“为限制货币升值而对外汇市场进行的干预”。

  第二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就公布了《美国-中国贸易关系:进入一个更强责任感和执行力的新阶段》的报告,据称该报告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首份综合性全面评价,历经6个多月的评估与研究而成。

  这份29页的报告认为,2006年后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将带给美国更多机会,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美中双边贸易关系仍然缺乏平等性、持续性和平衡性,眼下已经到了重新调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关键时刻。报告进一步就对华贸易提出了多达35项的新举措。

  报告重点强调,要拓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的执行能力,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中国事务的总法律顾问带队的“中国执行工作组”以确保中国遵守其入世承诺。这是USTR有史以来第一次成立针对特定国家的工作组。

  在2月14日的报告发布会上,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波特曼透露,整个USTR还将进一步把工作重点向中国倾斜,意在提高USTR获取和应用中国贸易制度信息的能力。USTR将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该目标,一方面,增加USTR中国办公室的人员编制,加强协调来自美国其他政府机构和渠道的关于当前和未来中国贸易问题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另一方面,建立一个“贸易政策与谈判顾问委员会”(ACTPN)中国工作组,提供与中美贸易相关的战略性建议。

  记者采访中获悉,为加大监察中国执行贸易承诺的状况,年初,美国国务院宣布对驻外人员进行大规模调整,至少向驻华使馆增派7位中高级官员。

  在推行美国贸易政策的同时,美国正在大力加强对北京的谈判能力。上述报告公布,美国将向北京派驻一个谈判专员,目的是“扩充美国在华的谈判力量”。该专员负责沟通美国商界与中国官方,监督中国遵守承诺并加强贸易执法力度,帮助美国扫清障碍,推动美国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确保中国贸易政策透明,知识产权保护得力,甚至还包括推动中国的依法治国的进程。

  对此,有专家分析,美国只在日内瓦的WTO办公室和布鲁塞尔设有谈判专员,这意味着美国已将美中贸易的重要性提升到全球高度。

  为加快加大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力度,在美国国内,政府各部门亦加强了协调运作,通过贸易政策评估小组和贸易政策委员会提供的月度报告,汇报各项关键目标的进展情况和战略部署。同时,USTR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国会的合作,USTR准备向国会议员提供经常性的简报,确保其获悉以上目标的最新进展情况,以便在国会知情的情况下,政府制定出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对华贸易政策。

  既美国之后,5月初,欧盟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也公开表示,目前欧中经贸关系正处于“紧张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可能愈演愈烈。曼德尔森宣布,将在今年秋季向欧盟提交新的“欧盟对华贸易战略”报告,新战略的重点是欧盟将采取何种更为严厉的措施来应对中欧贸易中存在的对华贸易巨大逆差、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以及市场进入困难等问题。

  5月8日,欧盟委员会表示,由于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欧盟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发表有关中国与欧盟经济和贸易关系的评估报告,以决定下一个十年欧盟应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

  而此前,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已在发生变化。3月底,欧盟裁定对中国进口的皮鞋征收反倾销关税。接着,欧盟又联手美国,就汽车配件关税问题向世贸组织状告中国。这与欧盟2005年在处理纺织品贸易争端时相对温和的态度有很大差异。一些欧洲分析家认为,欧盟对华温和贸易政策破产了。更有舆论认为,在对华贸易政策上,欧盟与美国走到了一条路上。

  欧盟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引起了中国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注意。采访中,曾多次参加国际经贸谈判的著名WTO问题专家、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认为,中国对外部环境的这些变化应该认真对待,并要就一些具体问题给予适当反应,包括商务部在行政思路上和内部架构上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整。

  “大贸易”是一次结构性变局

  当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改变之时,内因提供了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外因则提供了发展变化的现实性。商务部如此大规模调整内部机构,其实是内外部环境共同改变的必然要求。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外贸顺差规模达到101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8亿美元。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优化进出口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因此,商务部把改变贸易增长模式,尤其是降低贸易顺差作为今年的一个主要任务。

  4月1日,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举办的2006年国际贸易争端形势分析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表示,未来5-6年,中国外贸的一大目标是如何扩大进口以保持外贸平衡。这对于已经长期习惯于“出口”和“顺差”导向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转变。高虎城说,过去15年来,“出口创汇”一直是一面旗帜,各级政府和企业甚至为达到出口创汇的目标制定计划,但“现在已经到了转变外贸发展思路的时候了”。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认为,长期的出口型政策导向,与我们的经济理论、贸易政策有很大关系,“中国一直认为,出口是好的,是经济增长的增量因子,进口是不好的,是经济增长的减量因子”。

  “这样的思路左右了中国的外贸政策多年。”季铸说,“实际上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美国从1972年起就贸易逆差,很多经济学家和媒体说,美国7000多亿美元的逆差,肯定会出问题的。但这么多年了,美国也没出什么大问题。为什么?因为美国实现了结构性增长,尤其是服务贸易已经异常发达。”

  在4月1日的形势分析会上,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霍建国透露,2006年,中国将调整多项外贸出口政策,多渠道鼓励进口。目前,正在酝酿出台进口优惠信贷政策,鼓励企业进口资源性、国储性、高科技产品,并扩大关键技术设备产品进口。

  3月底,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也公开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必须大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外贸出口要从数量扩张转变为数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二是从“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变为有保有压、鼓励与限制并重;三是从重视出口、追求顺差向重视进口、保持进出口平衡转变,加快推进市场多元化。

  最新的消息是,为进一步制止低价出口行为,减少遭遇反倾销的风险,商务部已经邀请外贸领域的专家、出口商会和各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进行修订,该规定预计今年上半年公布。

  与此同时,内外贸的步伐正在逐步统一,以前长期跛脚的内贸得到大力加强。据《商务周刊》了解,商务部今年力推的包括“万村千乡”、“万商西进”、“东桑西移”、“科技兴贸”、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等“12项工程”,其中起码有一半以上是促进内贸工作的。

  而协调内外贸,正是商务部当初成立的原因之一。经过1982年和1993年两次机构重组,原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物资部合并成国内贸易部,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国内贸易部改组为国内贸易局,隶属于国家经贸委。原来四个部委的内贸管理职能最终压缩到只有一个司局。2003年,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及计委的部分机构再合并组建商务部,新商务部中设立有市场建设司、商业改革司、市场运营司三个司局主管内贸,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1990年代被弱化的内贸工作重新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由于商务部的部门机构和人员来自不同部委,成立初期,内外贸条块分割依然明显。薄熙来调任商务部部长后,将主管内外贸的官员来了个大对调,以干部的轮岗促进内外贸工作的融合。这一招看来相当见效。一些到商务部办事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商务部各部门间的协作更多了,“以前是内贸开内贸的会,外贸开外贸的会,现在部门之间互相参与”。

  人员的交流还带动了工作方式的改变。商务部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原经贸委和计委的工作研究宏观层面多一些,而原外经贸部的工作专业性比较强。轮岗确实培养了干部更全面的能力。”

  商务部在内外贸融合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了作为研究者的梅新育的肯定。梅新育特意为记者翻找出了2004年重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文本。“新法修改了有关条例,允许从事国内贸易的内资企业同样可以从事对外贸易。”梅指出,也就是说,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不再存在来自本国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壁垒,在他看来,这标志着我国内外贸统一工作的基本完成。

  而在加强内外贸统一的过程中,薄熙来和他的同事们又发现,要做好贸易,还必须把贸易和产业结合起来。在此次商务部12项工程中,产业损害调查局至少需要参与约1/4的项目。尤其是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产业损害调查局的主要工作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产业安全数据库。2月8日,该局印发了《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扩容产业安全数据库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这个为监测预警进口商品对中国产业形成倾销等损害提供支持的数据库,规模将从原有的6个大类456种产品扩容到1万种,堪称工程浩大。

  产业数据的建设是一项人力物力投入巨大且见效缓慢的基础工程。商务部花大力气打造产业安全数据库,也来自外贸谈判“战场”上的教训和感悟。因为商务部主管贸易,对产业具体情况并不熟悉,与主管产业的其他部委及各行业协会的信息分享系统也不畅通,而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又过于笼统,因此在贸易谈判中,商务部已屡尝前方在谈判“冲锋”,而后方产业数据“炮弹”不足的窘迫。去年与欧盟的纺织品谈判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商务部事后总结,认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协会商会及相关企业密切配合,给谈判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支持,在其中功不可没。因此,此次,商务部进一步加大了对产业的管理建设。新成立的机电和科技产业司,是产业损害调查局之后商务部第二个以“产业”命名的司局级机构。

  此次新增设服务贸易司,也是商务部进行进出口的结构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直以来,“中国是货物贸易大国,也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但服务贸易逆差很厉害。”梅新育告诉《商务周刊》,仅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贸易逆差却达到39亿美元。

  “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相对是比较落后的。”何茂春说,服务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瓶颈,这几年虽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但与发展了几百年的西方服务业市场还是差距巨大。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多在80%,世界平均水平是60%,而中国还不到40%。

  2005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薄熙来就表示,中国将把服务业作为下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力争成为全球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之一。

  “以往,中国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长远看,服务业将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薄熙来表示,今后中国需要“像重视货物贸易那样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为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服务贸易的进步,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去年就透露,商务部将成立独立的服务贸易部门,以加强对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研究、引导和管理。商务部已经设定了具体目标,在由薄熙来主持制定的中国对外贸易“十一五规划”(草案)中,到“十一五”末期,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量将达到4000亿美元。在商务部推动的12项重点工作中,亦包括一项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据悉,外资司已对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有关服务外包的知识培训,并赴微软、IBM、惠普等企业调研。

  商务部如此急切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在于迫切希望化解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争端和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因为服务贸易一般是不计入国际贸易收支的。何茂春解释到,因为服务贸易统计是个非常复杂的程序,很难通过海关数据进行,各个国家的统计方式也有所不同,联合国和WTO都没有严格的关于服务贸易统计的规定。

  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按照加入WTO的谈判原则,中国需要逐步开放服务业。何茂春提醒,到今年年底,按照我们的承诺,90%的要兑现了。在他看来,虽然严格意义上看中国与国外的服务贸易争端才刚刚开始,但随着时间推移,国外对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会有一个全面的监督和评议,更重要的是,金融、财会、咨询、电信、IT等国内服务业还不够成熟,目前在一些领域,国外服务业甚至已经形成事实垄断,因此全面开放后,冲突摩擦必然会大为增加。

  因此采访中,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推动中国企业和产业转变自身贸易增长方式和调整进出口结构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从政府的职责看,理顺管理架构、完善服务功能、加强与国际的沟通并提升谈判能力,则是最紧迫的任务。

  是否借鉴“美国模式”

  此次商务部完成内部调整之后,一个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今后商务部将遵循何种模式?

  自从薄熙来主政商务部以来,一直有舆论认为,薄熙来要走美国模式,打造中国的“大商务部”。

  应该说,2003年将原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和国家计委部分部门共同组建商务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学习了美国商务部的模式。美国商务部与美国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美国联邦政府三大主要经济部门。其中,美国财政部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执掌财税、金融利率等宏观调控手段,美国商务部则进行经济运行的日常监管,并通过经济分析和监测结果为上述两个机构运用经济杠杆提供数字依据。商务部是美国政府中主管面最宽,规模最大的政府机构,也是承担着经济、工业、贸易管理职责的重要部门,其下设立九大机构,雇员达到3万多人,管理的范围包括出口管制、经济发展、经济统计和分析、人口普查、海洋及大气、国际贸易促进、通信、信息、专利商标、技术情况服务等,在全国100个城市和驻海外80个使领馆设有商务办事处。

  一份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王继先总工程师执笔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商务部实际上集中了相当于中国商务部、发改委部分以及信息产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海洋局、气象局、国家专利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多个部门的职能。

  进而,有学者建议,在职能和机构建设上,商务部应该有明确的远期目标,就是要参考美国商务部目前的机构设置,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实现内贸、外贸、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等合并。而在管理方式上,可选择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与中央垂直领导两种形式并存。一些研究报告还建议,应将产品定价等经济业务职能从国家发改委那里划归商务部。

  如果单纯从部门职权扩张来看,这种建议对于商务部来说当然是最优选择,因为这样一方面商务部获得了更多的职能权限,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地方政府的外贸行政管理职能。

  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认为,机构改革的目的应该是加强效率,而不是分配行政管理职能。他的研究发现,美国商务部很少行政色彩,其职能主要是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国内协调。王继先等的报告也指出,由于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原则,因此在对经济、产业、贸易的管理理念和手法上,美国商务部的“管理”职能远不及“研究分析”职能或是“监测”职能更为突出。

  美国商务部队伍虽然非常庞大,但更多的人员集中在信息机构和宏观政策制定部门,没有太多的执法职能。按照美国的体制,美国商务部不是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部门。美国商务部也不负责对双边多边谈判,双边多边谈判由贸易谈判代表执行。商务部则承担多边双边协定的执行,并收集反映企业意见。

  “美国商务部的权力不算大,但它在与国内企业沟通、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协调国内机构,平衡与国会的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经验。”何茂春认为,薄熙来主政商务部以来,在机构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行政体制的改革不光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到整个经济管理体系的调整和部门间的利益调整,需要国家综合协调。

  “更重要的是,走什么样的模式,打造一个怎样的商务部,关键在于首先进行深层次的制度设计,今后应该更多的在法律和市场的框架内思考问题。”季铸说。

  最头疼的谈判地位

  和最棘手的谈判能力

  外界学者说法不一,但中国商务部目前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却是谈判地位问题。《商务周刊》最近在温州采访期间,众多制鞋企业对商务部未能在谈判桌上说服欧盟给予中国鞋企“市场经济地位”感到遗憾。

  至少到目前为止,商务部还是无法实现与美国和欧盟在贸易摩擦中获得平等的谈判地位。2006年3月14日,曼德尔森在欧盟的一次公开讲话中称,中国政府不应指望很快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认可。

  但商务部也是徒唤奈何。中国当年为加入WTO,曾签署了四个附加的条款,包括反倾销案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期限15年;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期限12年;纺织品限制措施,期限8年;还有一个就是过渡性报告审议机制。

  在反倾销案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使得WTO其他成员国可以对中国直接利用歧视性手段,核定成本时可以以非市场经济国家定价受政府干预为理由,不拿该产品国内价来衡定,而是选取一个他们认为与中国类似的市场经济国家为替代。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3 年过渡期结束,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进入了WTO后过渡期,发达国家甚至包括发展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向中国挥舞“反倾销大棒”。当年被迫自设的“门槛”,让今天的商务部在谈判中非常被动。

  “但现实的尴尬也与中国整个对外交涉能力和谈判能力不够有很大关系。”何茂春批评到,尽管已经屡遭教训,目前中国对外贸易谈判和部门间的协调仍然比较弱。

  2004年,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成立,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兼任国际贸易谈判代表。但据记者了解,整个谈判办的编制也就十几个人。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相比,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不论是在人员上、职权上还是级别上都相差很大。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法定职能包括贸易政策的咨询、协调、决策、谈判等,对内肩负着制订和协调美国国际贸易,商品交易及直接投资政策的任务,对外牵头进行或指导相关的对外谈判工作。美国贸易代表作为总统的内阁成员,直接对总统负责,是总统最重要的贸易顾问、谈判代表和在贸易及其相关投资领域的发言人,全权负责处理有关美国在WTO框架下的一切活动。

  何茂春告诉《商务周刊》,USTR有200多名专职工作人员,而且具有很强的国内协调能力。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牵头成立由19个联邦政府机构组成的跨政府机构,实行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同时拥有很强的专业咨询力量。

  欧盟也具有强大和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机构负责处理贸易摩擦和对外的谈判工作。欧盟实行共同贸易政策,其中包括统一的对外谈判权能,具体多双边贸易谈判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负责,具有排他性的立法权,最终经欧盟理事会表决批准后实施。在欧委会中,在贸易委员的领导下,由贸易总司总体负责贸易政策和谈判,通过双边、区域和多边贸易谈判,实现保护欧盟内部市场和扩大出口的利益目标。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是一个正部级的内阁部门,而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则设于商务部内。何茂春说:“我们现在这个只有10多个人的谈判机构,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复杂、艰难和长期的贸易谈判。”事实上,稍微留意一下新闻即可发现,高虎城每次与外国谈判,基本用的都是其商务部副部长身份,“贸易谈判代表”成了一个“空头衔”。

  但商务部这次内部机构调整,并没有更多的涉及到谈判部门和谈判能力的建设。“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提升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的权能,需要协调动用多个部委的资源和权力,在中国,这显然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更不是一个商务部所能解决的。

  著名WTO专家、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周汉民建议,中国应当设置一个如美国USTR那样的跨部门的贸易谈判机构。他认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WTO所谈判的议题已大大超出了我国商务部或其他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的管辖范畴。因此,建立一个跨部门的谈判机构有助于降低协调成本,能够更好地行使贸易谈判的职责。与此同时,跨部门的独立谈判机构有助于摆脱部门利益影响,在更高的层面上制定客观的谈判策略,为中国企业和纳税人在谈判桌上争取到更大利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worldmetal.cn/ys/show-116969-1.html

[ 有色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相关分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