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稀土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国家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促进了稀土产业效益的提高,突出了我国稀土原材料在全球的优势地位。二是稀土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中下游及应用产品生产不断扩大,呈现出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的态势。三是稀土行业环保治理结果取得成效,通过整治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了稀土企业的重组联合,带动了稀土产品价格上涨,行业整体效益提高。
未来受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政策影响,稀土价格将回归本位,廉价原材料时代将会"终结",未来稀土资源企业的集中度将提高,稀土资源型企业在稀土定价权方面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性。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稀土的战略作用进一步显现,国际市场稀土需求总体继续呈增长态势,世界稀土消费将创新高。未来稀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 稀土原料的供应仍将趋紧
近年来国家为了保护稀土资源,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和改善行业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2007年起,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这是国家对稀土生产实行总量控制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7年3月29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2007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进一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2007年6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其中对稀土金属、氧化镝、氧化铽等出口开征10%的关税,对稀土金属等金属原矿的出口关税由目前的10%提高至15%。自 2005年至今的3年时间里,中国政府3次运用关税杠杆提高稀有金属出口门槛。从全部取消稀土、钨、钼等稀有金属的出口退税到不断加征出口关税,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政府调控稀有金属出口的政策步伐在加快。在上调出口关税后,出口成本的上升将使得出口量下降,这有利于资源的保护。据海关统计,2007年1月至5月我国出口稀土2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34.1%,价值2.7亿美元,增长57.1%。专家表示,在国内稀土市场供给量下降的同时,出口步伐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出口价格出现明显回升,我国以稀土为原材料的生产企业正在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
今后国家对于稀土战略资源的控制将更加趋紧,管理也将更加规范。因此,稀土原料的生产会受国家指令性计划调整,原料供应仍趋于紧张。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大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0%以上,但不是唯一能生产稀土的国家。掌握一般稀土生产技术,尤其是冶炼分离技术的国家很多,可以说遍布全球。在国内外稀土资源并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的稀土资源优势仅能是"有限"的优势,并非绝对优势。由于我国稀土原料供应紧张,加上出口配额管理限制,对稀土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国外用户和采购商不得不寻求新的供应商,这就势必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由于稀土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扩大,盲目发展的势头有可能出现,为此,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企业,已计划重新启动此前关闭的一些大中型稀土矿山,以应对市场压力,不少企业也准备涉足稀土资源开发、加工行业。
二、上下游企业利益共存 带动稀土价格理性回归
继2005年、2006年稀土市场的回升,2007年我国部分稀土产品价格曾一路飓升到历史新高,后又稍有回落,但较前几年的价格仍有较大幅度的上涨。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内稀土的价格将回归本位,在一个合理价位波动,不会在过去的低位徘徊,原因是:
1.国家对稀土产业政策的调整
2007年是国家稀土产业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的第一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将稀土矿产品和稀土冶炼产品列入指令性计划管理,同时,国家加紧了淘汰高能耗落后产能的步伐,稀土行业环保整治力度加大,致使稀土原料供应紧张。加之,国家从2005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对部分稀土产品征收及调高出口关税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使产品出口成本增加,国家抬高了稀土产品的出口门槛,抑制了出口增长,保护了稀土资源不被过度快速消耗,致使部分稀土的价格居高不下。
2.市场的拉动
近年来,拉动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导产业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稀土产业也不例外。世界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钕铁硼产业的发展,导致了对镨、钕、铽、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其相关产品价格上扬。
3.稀土产品成本的增加
由于生产稀土产品的原辅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等费用的高涨,使得成本不断增加。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环保整治力度,也使稀土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治理成本加大,进而价格增长是必然的。
4.联动效应
近年来,国际上有色金属的价格纷纷上涨,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稀土价格上涨的大环境。
三、稀土产销不平衡 开发稀土新产品将成热点
今后几年稀土市场对不同稀土产品的需求增长仍有差异,特别是钕铁硼永磁材料迅猛发展加剧了稀土市场的不平衡;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稀土传统应用领域将受到挑战,有些稀土产品已经或将被其他材料所取代。
由于氧化钕(镨、铽、镝)等市场需求的加剧,将导致更多的其他稀土元素被同时分离出来,稀土产品产销不平衡的矛盾将不断加剧,会进一步造成镧、铈等产品的大量积压,从而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
今后开发镧、铈等积压产品的应用将成为热点。开发量大面广新用途的产品,如新型稀土抛光粉、稀土防紫外玻璃、汽车尾气净化、高分子化合物添加剂等。加速推进轻稀土应用新成果的产业化,如稀土有色合金、稀土新型催化剂、稀土动力镍氢电池、稀土塑料添加剂、稀土在陶瓷中的应用等。
四、新材料行业需求强劲 拉动稀土消费继续增加
稀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地区,其中,中国的消费量最大,2006年国内消费量为6.28万吨,而冶炼产品的产量为 11.66万吨,中国的稀土消费比例已经达到全球消费量的50%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稀土在国民经济中应用范围的扩展有关,另一方面,也存在产业转移造成的国内消费量增加的因素,稀土市场呈现出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征。
从国内外稀土的消费结构看,新材料是最大的应用领域,约占稀土总消费量的50%左右,而冶金、石油化工、玻璃等领域的消费比重也都超过了10%。从我国稀土消费结构的变化看,新材料是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领域。2004年新材料中的稀土消费量为15911吨,2005年上升到24650吨,增幅达55%,而2006年新材料领域中稀土消费量上升到30701吨,已占到稀土消费总量的48.9%。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具有较高的磁能积、较强的矫顽力,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医疗卫生、计算机、家用电器等领域。2006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量达41350吨(实物量),同比增长17.47%,其中:烧结钕铁硼磁体39000吨,同比增加18.18%;粘结钕铁硼磁体1900吨,同比增加5.56%,钐钴磁体400吨,与上年持平;其它磁体50吨。中国磁材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现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预计,未来3~5年,钕铁硼的产量仍将保持在20%以上的年均增长,到2010年,国内钕铁硼产量将达到8~10万吨,因此,未来对钕、镨、镝、铽等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的需求是强劲而持续的。
五、产业格局发生变化 稀土产业向稀土资源产地转移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加快。考虑到我国稀土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以及市场因素,(稀土资源和分离项目国家限制与国外合作)国外许多稀土深加工和应用项目加快向中国转移,世界稀土加工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2007年,全球85%的液晶显示器、90%的笔记本电脑和40%的液晶电视将在中国大陆生产。中国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使得国外加速将汽车用直流电机和尾气净化器的生产转移到中国。由于中国钕铁硼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国外的一些钕铁硼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如日本TDK在广东东莞建立加工基地,日本昭和电工在内蒙古包头和江西赣州分别建立了稀土合金生产基地,欧洲VAC与中科三环在北京建立合资企业,NEOREM(2007年7月被VAC并购)在宁波建立加工基地等,这种趋势将大大提升我国稀土国际化水平,从而为中国稀土产品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稀土开采,使得我国的稀土原料供应趋紧,拥有稀土资源的省区也在不断发展本省区的稀土经济,不断开发稀土下游的产业链,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资源产地凭借稀土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地区稀土产业。如包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稀土原料供应"洼地"优势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实现稀土原料的就地转化。江西省及四川省也同样提出未来几年延伸产业链,打造稀土产业集群的规划。未来稀土产业的生产格局将向稀土资源产地转移的步伐将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