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现状
朱砂生产,1950年仅有贵州汞矿生产朱砂,年产量8t多,1952年增加了晃县、铜仁两个矿生产朱砂,1955年又添了丹寨汞矿,年总产量至1958年超过100t。1962年开始全国朱砂产量下降。1962至1970年,朱砂产量在40~80t之间。1971年全国朱砂产量回升到109t,1972年上升到141t,1974年又稍有下降。1978年贵州汞矿朱砂产量增加,使全国产量连续3年向上递增,1980年全国朱砂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为246t。1980年以后,朱砂产量稳定在130~260t之间。
近几年来,我国汞业生产总的趋向,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一是由于汞矿开采和选冶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严重,许多国家严格了汞的生产、使用,而导致汞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国际市场汞价下跌,不宜大量出口汞产品。二是我国大多数汞矿山是五六十年代建成投产的,现已进入开采晚期,有一些矿山已闭坑或因产品难以销售而停产。因此,汞业生产能力和产量逐年下降。如采选冶综合能力:1990年为930t,1991年760t,1996年降到600t;汞产量:1990年为930t,1991年768t,到1996年已降到508t,1997年产量有所回升。表3.15.3和表3.15.4分别示出“全国和主要省区汞金属产量”和“汞矿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3.15.3全国和主要省区汞金属产量(t)
表3.15.4全国汞矿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t3-15-4.jpg
二、生产布局
根据我国汞矿资源分布和建设条件,建成的11家国营汞生产企业主要布局在西南区、西北区和中南区,其企业名称和所在地:西南区有贵州汞矿(贵州省万山特区)、务川汞矿(贵州省务川县大坪区)、铜仁汞矿(贵州省铜仁县)、丹寨汞矿(主要废汞回收,贵州省丹寨县)、黄平汞矿(贵州省黄平县),溪口汞矿(四川省秀山县)、酉阳汞矿(四川省酉阳县);西北区有旬阳汞矿(陕西省旬阳县),同德汞矿(青海省同德县);中南区有新晃汞矿(主要回收再生汞,湖南省新晃县酒店塘)、韶关冶炼厂副产汞企业(广东韶关市)。
我国汞产品及生产能力,自80年代以来重视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品种已从70年代初的金属汞和朱砂发展到目前的近20个品种,且有些深加工产品如朱砂、红色氧化汞、红溴汞和氯化汞等已销售国外。
三、供需形势
我国汞的消费,除国内用于氯碱生产、化工触媒、电器仪表、电池、化学试剂、电气、军工、医药等方面外,主要用于出口创汇。1950~1990年,我国累计出口汞26151t,占我国同期汞产量的62.13%,60年代是我国汞出口量最多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产汞兴盛时期,其中贵州汞矿、丹寨汞矿、新晃汞矿的汞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60年代出口量达8468t,占1950~1990年总出口量的32.4%。特别是几个大中型汞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好,在国际汞市场上享有盛誉,畅销海外。如务川汞矿厂所生产的水银产品列入国家储备和对外贸易,水银畅销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国,还远销美国、法国等;人造辰砂曾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贵州汞矿生产的汞、朱砂、氯化汞、氯化汞触媒、钛汞齐等多个系列产品畅销欧洲、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60年代,为国家偿还外债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20多年来,我国汞产品进出口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70年代平均出口量约为400t,1980年至1982年,因国际市场汞价较高,外贸出口量猛增到950t,1986~1988年连续3年出口量在1000t以上,其中1987年出口汞达1905t,为当年产量的166.44%。但由于1988年后,国际市场汞价大幅度下跌,如1983年欧洲市场汞价平均达到322.4美元/瓶。1988年下跌到287.32美元/瓶,1993年已降到190美元/瓶,1994年跌到仅90美元/瓶。因此,我国汞出口量也随即减少。1991年出口量减到63t,为近30年来出口量最少的年代,而且还进口了200t,1992年进口增到555.6t,出口汞减少到只52.5t。这样,从传统出口汞变成一个进口汞的国家,其原因一方面随国际汞市场变化而转移有出有进,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开采的汞矿品位低,生产成本高和某些汞产品尚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所致。
根据国际汞市场情况和国内对汞的消费现状,有关部门预测国内汞的消费量350~400t,比80年代初期(1983年耗汞量320t)略有增加,再加上出口预测100t左右。故今后几年总需求量约500t左右,以现今生产水平是可以保证需求的。
四、展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