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勘查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来,银矿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加强,相继找到一批以银为主的矿床,为此,1990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在以往银矿地质勘查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试行的《银矿地质勘探规范》(简称《规范》)。该规范规定了银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勘探研究程度、勘探类型、勘探工程间距、勘探深度、勘探工作质量、储量计算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等基本要求。
在规范中,将银矿的勘探类型划分为四类:
第Ⅰ勘探类型:目前暂缺实例。
第Ⅱ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较简单,呈似层状、规则透镜状,厚度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个别有夹石、天窗和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基本无破坏。属于本类型的有破山银矿。
第Ⅲ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呈脉状、不规则透镜状,个别较简单,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到很不均匀,矿体有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破坏不大。属本类型的有皇城山银矿、银路岭银矿。
第Ⅳ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很复杂,呈脉状、柱状、豆荚状,厚度很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到很不均匀,矿体中常见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破坏较大。属本类型的有十里堡银矿。
根据我国银矿床特征,拟定了上述几种勘探类型的勘探工程间距(表3.19.4)。
表3.19.4勘探工程间距表
二、矿山开采
坑采矿山一般采用竖井开拓,地表浅层矿则用平硐-斜井联合开拓。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留矿回采法,占60%,其后依次为充填法、崩落法、分段空场法与全面法回采。由于我国以浅孔留矿法为主,矿石损失率、贫化率较大,高达16%~35%,而国外对高品位的脉状或薄层状银矿以充填法开采为主,矿石损失率、贫化率要低得多。目前,山东十里堡银矿已把浅孔留矿法改为干式充填法,同时采用皮带铺底等采矿技术,使银矿的损失率和贫化率从原来的19.65%和31.3%,降低到6.09%和16.44%。
在井巷掘进技术方面,虽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水平较低。目前竖井掘进仍然是以传统的手持式凿岩机打眼、抓岩机抓装,普通式或吊桶提升出渣等工艺为主。在支护技术方面,目前木质和混凝土支护所占比重仍较大,锚杆支护仅在部分矿山使用,国外普遍采用的锚喷加金属网等新技术我国尚未采用。
三、选矿与加工技术
表3.19.5我国独立银矿选矿工艺流程及技术经济指标
t3-19-5.jpg
t3-19-5-A.jpg
表3.19.6我国主要共伴生银矿的选矿工艺流程与技术经济指标
图3.19.7是十里堡银矿采用的一段磨矿、二段分级单一浮选工艺流程。
图3.19.7十里铺银矿的选冶联合工艺生产流程
m3-19-7.jpg
银矿石经选(或选冶)后,所得到的产品有银精矿、银泥和各种有色金属的含银精矿。目前对前两者通常采用火法熔离(反射炉、电炉、坩埚、鼓风炉、闪速炉),或者用湿法冶金分离提取,再行电解精炼;后者主要是在冶炼有色金属过程中,半银富集到阳极泥(主要是铜、铅阳极泥)中综合回收。在我国98%的白银是从各类有色金属矿的冶炼阳极泥中回收的。
四、环境保护
银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废渣、废水(液)和烟气(尘)。近年来由于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许多银有色金属生产厂矿的“三废”污染得到了改善和控制,如广东凡口、江苏栖霞山银铅锌矿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将尾砂用于井下充填,其中凡口矿在1985和1986年共产尾矿62万t,有40%已用于井下作填料,从而极大减少了尾矿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株洲冶炼厂原炼银转炉每小时排出烟气达3500标m3,每标立方米平均含尘55g,在烟尘中砷含量18%~25%,锑50%~55%,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三废”排放标准,从80年代初在冶炼生产工艺中,增设两段冷却、两段除尘系统和分银炉与贵铅炉配气的方法,收尘率达到90%以上,每年从中回收砷、锑烟尘400~500t,从而杜绝了金银回收系统中砷(锑)烟的危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全国许多老厂矿和地方中小型厂矿,因建厂时未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投产后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粉尘、烟气未能防治,废水未得到彻底处理,“三废”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