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于5月23日发布《东北振兴三年评估报告》,就2004年至2006年三年来,东北三省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投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国企改制、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了评估。报告显示,东北振兴三年来,船舶工业乘势而上,受益匪浅,取得崭新成就。
200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有关方面通过改革重组、国债专项、税收改革、土地审批等途径,支持包括船舶业在内的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004年至2006年,国家共安排560个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835亿元,其中包括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大型船舶建造设施工程项目。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大型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列入国家十六项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专项,一些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惠及到东北的船舶企业。
借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以中船重工所属大连船舶重工、渤船重工为代表的骨干船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力度,在大型原油船、集装箱船、双壳体散货船、海洋工程等重大产品领域取得了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突破了诸多发展瓶颈的制约,大幅度拓展了市场空间,在加快自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
东北振兴三年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逐步做大做强。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两大船舶生产厂合并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造船能力达到全国的1/5以上,手持订单跃升至全球第五位,也是中国造船企业首次进入该项排名全球五强。
通过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以及大型船用曲轴等一批国产化项目的实施,一批国有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企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造船业的发展还促进了配套业的发展,中船重工加快船用柴油机、船用推进器、船用阀门等主要配套产品开发,推进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特大型螺旋桨、高性能船用阀门的国产化和批量化,大连、营口等地的船舶配套加工园区陆续启动,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入东北投资船舶配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