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的性质
锡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231.9℃,密度为7.3克/厘米3。锡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即灰锡(α——锡)、白锡(β——锡)和脆锡(γ——锡)。常见的是呈银白色的金属——白锡,在13.2-161℃温度间稳定。低于13.2℃,白锡开始转变为粉状的灰锡,其转变速度随温度的下九而加快。当冷至-30℃时,达到最大的转变速度。当温度高于161℃时,白锡转为脆锡,直至达到熔点(231.9℃)全部呈液态。灰锡的密度为5.85克/厘米3,白锡密度为7.2克/厘米3,液体锡箔的密度为6.98克/厘米3。常温下锡在空气中稳定,其原因是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进一步氧化。锡的展性好而延展性差,因此能制成很薄的锡箔而不能拉成锡丝。目前,炼锡的原料主要是锡石(SnO2)。锡石通过还原熔炼、精炼等工艺过程,可以得到金属锡。 锡的用途锡富展性,塑性好,可以轧制成0.04毫米以下的锡箔。纯锡与弱有机酸作用缓慢,耐蚀性好,即使被腐蚀,所生成的化合物一般无毒,故大量作热镀锡生产马口铁,用于防腐蚀或食品工业中。锡基轴承合金(巴比特)是优良的耐磨材料,它有低的摩擦系数和良好的韧性、导热性和耐蚀性。锡还能配制成易熔合金、焊锡、印刷合金、锡青铜和含锡黄铜等。含锡钛基合金用于航空、造船、原子能、化工和医疗器械等工业部门。锡铌金属间化合物可作超导体。锡的重要化合物二氧化锡、四氯化锡及锡的有机化合物,分别用作陶瓷釉原料、印染丝织品煤染剂,也可用作杀虫剂、防污剂、木材防腐剂和火焰遏制剂等。 锡的“冻疮” 冬天,天寒地冻,人们的手、脚生冻疮。然而锡也会生“冻疮”。锡生“冻疮”的原因是:金属锡在低温时就崩碎成粉末,象疫病一样传染漫延,使锡制品整个遭受破坏。
因此,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锡疫”,也说锡生“冻疮”。锡生“冻疮”,还会造成重大损失呢!七十多年前,有人乘飞机到南极探险,由于飞机的油箱是用锡焊接的,在千里冰封的南极严寒里,焊锡竞变成粉末状灰锡,使油箱里的汽油漏光,结果飞机失去燃料,不幸坠落失事。抑制锡“冻疮”的办法,是在锡中加入铋、铅、锑、银、金等杂质,当杂质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防止“冻疮”发生。 锡都——个旧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的个旧,锡矿储量丰富,且可露天开采,是我国最大的产锡基地,素有“锡都”之称。个旧锡矿已有两千多年的开采史。《汉书·地理志》记载,“贲古北采山和南乌山出锡”。此两山即今个旧矿区。历代虽不断开发,至清代才兴盛起来。解放前,90%以上的锡由私营的小矿生产,最高年产量超过万吨。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大肆掠夺个旧大锡,使个旧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年产锡仅610吨,个旧锡业奄奄一息。解放47年来,个旧锡业有了很大发展。到现在,仅云南锡业公司所产大锡就占全国锡产量的55%,加上为地方代加工的产量,共占全国锡产量的65%。产品8个系列、60个品种荣为“锡都”。 世界最大的锡矿带世界最大的锡矿带在东南亚。它从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邦加岛,经马来半岛的西部和缅甸的丹那沙林海岸,一直延伸到缅甸掸邦高原西部的耶恩干。这一锡矿带锡的储量约为400万吨,占世界第一位。东南亚各国开采锡矿的历史较早(但比中国晚两千年左右),公元9世纪时,马来半岛西海岸已有产锡的著名港口。16世纪末,缅甸将锡运销到印度。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采锡业也已具有200-300年的历史。东南亚锡的产量,从本世纪以来,一直占世界首位,约占世界锡总产量的60%左右。 我国锡的氯化冶金技术云锡公司、昆明冶金研究院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单位,共同研究的回转窑高温氯化法,用于低锡高铁的难选锡中矿,以综合回收锡、铅等有价金属,可使云锡现有选矿回收率提高6%-7%,并能从历年堆存的尾矿中,回收大量的锡和其他金属。在国外,这一技术尚属锡冶金界研究的前沿课题,而我国在锡的氯化冶金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