铌于1801年11月26日被英国化学家查理斯·哈契特(Charles Hatchett)(1765-1847)发现,至今已有200年了。
宇宙冶金师制造的铌,在地球中沉睡着绕太阳巡天"游弋"了47亿年之久,历尽沧桑,终于被地球人所发现。由于钽、铌两个元素的性质极为相似,使化学家长期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发现和认清它历经了相当曲折的道路。
1801年夏日的某一天,正在研究西伯利亚铬矿的哈契特在不列颠博物馆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石样本。突然,一块像宝石一样美丽的矿石吸引了他的注意,它有点透明、黑褐色,带有金色的纹理,与西伯利亚铬矿很相像。这块石头是康涅狄格州第一任总督的孙子John Winthrop送给不列颠博物馆的创始人Hans Sloane爵士的。好奇心与研究者的兴趣促使哈契特向院长要了一块小矿石。起初,哈契特认为这是铬矿,并试图从中分离出铬酸。但事与愿违,他所分离出来的化合物不是铬酸而是未知金属氧化物。由于这块石头是来自于哥伦布发现的美国,为了纪念它的产地,哈契特把这种矿石命名为Columbite(钶矿),并于1801年11月26日在伦敦皇家学会正式宣布了新金属钶的发现,把这个元素命名为Columbium。2001年对这块矿石进行分析,发现其组成为(Fe0.8Mn0.2) (Nb1.54Ta0.44) Σ1.98O6,含54.7%Nb2O5和26.3%Ta2O5。
在钶发现后一年,1802年发生了一件事情,给钶的平淡的发现增添了一些风趣。1802年12月瑞典化学家爱克伯格(A. Ekeberg)分析了伊特波尔(Itterbul)村庄附近找到的一些矿物,宣称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氧化物。溶解这种氧化物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这促使爱克伯格把这种新金属命名为Tantalum(钽),寓意"旦塔勒斯(Tantalus)的苦恼",意为徒劳无效的工作(旦塔勒斯是希腊神宙斯的儿子,因曳露天机而受惩罚,让他站在水中而无法喝水,处于果树底下而吃不到果子,永世遭受饥渴之苦)。这种矿物称为Tantalite(钽矿),爱克伯格坚信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
由于铌和钽的性质相似的程度达到难以辨认,又经常伴生于一体,使化学家们扑朔迷离是两种元素,又好像是同一个元素。当时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卷入了一场争论,有些学者认为爱克伯格只是重新发现了钶,而连当时著名的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在内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哈契特的钶酸是氧化钽和钨酸的混合物。这场争论持续了35年,直到1844年著名化学家贝齐里乌斯的学生罗斯(Heinrich·Rose)(1795-1864)彻底解决了这场争端的迷。他分析了不同的钽矿和钶矿,每次都发现除钽以外还有另一种元素,这元素和钽很接近,罗斯认为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并把这陌生者称为Niobium(铌)(取自于希腊神话人物Niobe,Niobe是旦塔勒斯的女儿,以示钽铌亲密无间)。
1864年Blomstrand第一次用H2气还原氯化物而得到铌金属。
继1801年哈契特发现铌之后的64年间,经过许多化学家的努力,才科学的验证了铌、钽确实是两种不同的元素。1865年瑞士化学家马利纳克(J. G. Galissard de Marignac)首先正确地测定出铌和钽的原子量。
铌和钶这同一元素的两个名称共存了107年。终于1951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协会命名委员会才正式决定统一采用铌(Niobium)作为元素的正式名称。但钶这个名字在北美仍被广泛地使用着。而如今,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现者,巴西矿冶公司-CBMM与其他组织一道设立查理斯·哈契特(Charles Hatchett)优秀论文奖。查尔斯·哈契特奖是一块用纯铌专门制作的金属纪念币。除了纪念币,CBMM还为获奖者提供资金去巴西参观巴西铌公司的工业设备、巴西的工业以及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的研究中心。巴西的获奖者可以去其它洲访问与铌技术有关的研究中心。该奖于1979年第一次颁奖,每年一次。
铌元素一般存在于铌矿,铌-钽矿,烧绿石和黑稀金矿中。由于资源和制得方面的问题,在铌发现后的100多年间,它仍然仅是被摆放在实验室中,当?quot;天外飞石"进行研究。直到1925年才开始用于高温耐热合金。受其有限资源的影响,应用范围比较窄。
自挪威1961年首次从烧绿石中提取铌获得成功以来,烧绿石则成为铌的重要资源。
如今,已探明世界铌资源丰富,储量巨大。巴西是目前储量和储量基础最多的国家,占世界储量的94%,特点是储量集中,平均品位高(>2%)。其中Araxa的露天矿,矿藏中的沉积矿共有4.56亿吨,Nb2O5平均储量高达2.5%。我国铌矿主要集中在白云鄂博和都拉哈拉。截至1992年,全国已探明的工业储量以Nb2O5计为11.6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