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铅锌工业矿物
矿物名称 |
化学式 |
铅含量(%) |
锌含量(%) |
方铅矿 |
PbS |
86.6 |
|
硫锑铅矿 |
Pb5Sb4S11 |
55.2 |
|
脆硫锑铅矿 |
Pb4FeSb6S14 |
40.1 |
|
车轮矿 |
CuPbSbS3 |
42.4 |
|
白铅矿 |
PbCO3 |
77.6 |
|
铅矾 |
PbSO4 |
68.3 |
|
铬铅矿 |
PbCrO4 |
64.1 |
|
磷氯铅矿 |
Pb5[PO4]3Cl |
76.38 |
|
砷铅矿 |
Pb5[AsO4]8Cl |
69.6 |
|
钒铅矿 |
Pb3[VO4]3Cl |
73.1 |
|
钼铅矿 |
PbMoO4 |
56.4 |
|
闪锌矿(包括铁闪锌矿) |
ZnS |
67.1 | |
纤维锌矿 |
ZnS |
67.1 | |
菱锌矿 |
ZnCO3 |
52.1 | |
异极矿 |
Zn4Si2O7(OH)2·H2O |
54.3 | |
硅锌矿 |
Zn2SiO4 |
58.6 | |
水锌矿 |
Zn5[CO3]2[OH]6 |
59.6 |
矿石工业类型,以矿石自然类型为基础,按矿石氧化程度可分为硫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氧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30%)、混合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30%);按矿石中主要有用组分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锌硫矿石、铅锌铜硫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锌铜矿石等;按矿石结构构造,可分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等。
为适应我国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生产建设的需要,地质矿产部和冶金工业部根据我国铅锌矿产资源状况和采选冶技术条件,于1983年联合制定并颁布《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制定了铅锌矿一般工业指标,普查勘探中用于评价矿床有否工业价值(表2)。
表2 铅锌矿一般工业指标
Pb(%) |
Zn(%) |
可采厚度 (m) |
夹石剔除 厚 度 (m) | |||
边界品位 |
工业品位 |
边界品位 |
工业品位 | |||
硫化矿 |
0.3~0.5 |
0.7~1.0 |
0.5~1.0 |
1.0~2.0 |
≥1.0~2.0 |
≥2.0~4.0 |
混合矿 |
0.5~0.7 |
1.0~1.5 |
0.8~1.5 |
2.0~3.0 |
≥1.0~2.0 |
≥2.0~4.0 |
氧化矿 |
0.5~1.0 |
1.5~2.0 |
1.5~2.0 |
3.0~6.0 |
≥1.0~2.0 |
≥2.0~4.0 |
对一个具体矿床来说,凡是提供作为矿山建设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所采用的工业指标,应由地质勘探单位提出初步意见,并附必要的地质资料,由工业部门委托矿山设计部门进行经济核算和比较研究后,由省以上工业主管部门确定,方可作为该矿床储量计算的依据。
当矿床在开采过程中,矿石工业指标可根据矿业市场铅锌行情的变化和采选冶技术水平以及矿山开发经济效益和合理保护资源等综合因素不断调整矿床开采工业指标。
为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伴生有益组分,当铅锌矿床伴生组分品位达到表3所列的含量时,要认真进行取样、化学分析,研究伴生组分赋存状态和选冶试验,为合理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参考指标见表3。
表3 伴生组分综合评价一般参考指标
伴生组分 |
Cu |
WO4 |
Sn |
Mo |
Bi |
矿石品位(%) |
0.05 |
0.06 |
0.08 |
0.02 |
0.02 |
伴生组分 |
S |
Sb |
CaF2 |
Ag(g/t) |
As |
矿石品位(%) |
4 |
0.4 |
5 |
>0.4 |
0.2 |
伴生组分 |
Ag |
Cd |
In |
Ga |
Ge |
矿石品位(%) |
>2 |
0.01 |
0.001 |
0.001 |
0.001 |
伴生组分 |
Se |
Te |
Tl |
Hg |
U |
矿石品位(%) |
0.002 |
0.001 |
0.002 |
0.005 |
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