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攀枝花将打造“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和学习型城市——
一个月前,炳仁路后段通车。这条长6公里的道路,将攀枝花市中心炳草岗到仁和区的距离拉近了一半。不仅如此,炳仁路后段横穿的炳三区、干塘坝,恰恰是攀枝花实现转型、建设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点所在。
这条“主动脉”的贯通意味着什么?“未来五年,是攀枝花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攀枝花将全力打造‘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和‘学习型城市’三张名片,确立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提升在全省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明说。
产业结构升级
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
攀枝花因钢铁而兴。2005年,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其中,钢铁产业独占64%。
“攀枝花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这不仅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更是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的现实需求。”攀枝花市代市长张剡说。
推动钢铁经济向钒钛钢铁经济转变、基础原材料基地向新兴制造业基地转变,攀枝花毅然作出选择。
2007年10月,攀枝花生产出全省第一炉海绵钛。2009年1月,生产出全省第一炉钛锭。2010年11月,攀枝花在全球率先发布钒钛产业技术路线图。
钒钛产业集群迅速崛起,钢铁一业独大的局面正在改变。2010年,钢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首次跌到50%以下。攀枝花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钒钛钢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并基本形成全流程钒、钛产业链。
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2011年2月,攀枝花再次调整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大支柱产业调整为“6+2”特色产业:“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将重点发展包括矿业、钢铁、钒钛、能源、化工、机械制造6大传统产业,以及太阳能、生物工程两大新兴产业。
改善人居环境
从工矿生产型城市到阳光花城
2010年11月,攀枝花首届欢乐阳光节新闻发布会从成都开到了重庆、昆明。“阳光花城”的名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由于历史原因,攀枝花城市生活设施与工矿厂区毗邻而居,城市功能严重不足。因空气环境遭受严重工业污染,2005年6月,攀枝花上了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名单”。
为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城市,2005年起,攀枝花市主动申请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
治污是重中之重。2005年至今,攀枝花对500多个项目进行了整治。“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了2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也从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89%。
市容环境卫生全面改观。几年来,攀枝花新建了一批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改造了一批市区交通干道,实施了一批重点绿化工程。特别是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攀枝花集中改造了背街小巷,新建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提高了城市卫生的管理和处置能力。
提高市民素质
创建学习型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
展望“十二五”,攀枝花抛出大手笔。力争用5年左右,构筑起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10年左右,建成学习风气浓厚、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城市。
如今在攀枝花,每个月末的周五为全市“学习日”。“学习日”期间,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开展各类知识讲座、报告会、读书会等活动。全市公共文化场所一律对外开放。
邀请中央及省、部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到攀枝花讲课,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的重点内容、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攀枝花加快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围绕商务中心区建设,东区加大对三产相关人员的培养,组织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到外地培训。“虽然培训时间不长,但这种培训针对性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参加培训的人都反映收获特别大,能够学以致用。”东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闵滟说。
“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将瞄准“构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目标,全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城市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从长远看,最终还是体现在人身上。”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看来,创建学习型城市,既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