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汞矿发现、开采利用始于汉代。隋唐时期有所发展。宋朝开采较盛,元丰元年(1078年)全国朱砂总产量为3646斤,而广西宜州占3386斤,为国内主要的朱砂产地。地质勘查集中在1956~1971年间,至2003年底,查明产地9处,除1处为中型矿床外,余为小型矿床。
汞矿主要分布在桂北的南丹、河池,其中南丹探明的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85.99%,此外,桂西的平果,桂南的博白,桂东北的阳朔及桂中的都安都有少量的产出。属于热卤水作用有关的层控汞矿床。主要矿物为辰砂,次为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雄黄、雌黄等。伴生有硒、碲、铊、镓等有用元素。累计探明汞金属资源储量0.28万吨,保有汞金属资源储量0.06万吨,居全国排名第十位。
1958年,南宁、百色、桂林地区在群众办矿中,共生产汞1.133吨、朱砂1.273吨。1960年益兰汞矿建矿开采,1970年麻阳汞矿建矿开采,此外,灵川县的熊村汞矿、新江汞矿以及容县灵山乡、防城县企沙大开平、田林县利周乡百达、利周河口、北流民安六感村等汞矿先后有民采。1958~1987年,广西累计产汞894.406吨、朱砂628.579吨。1987年后,因南丹益兰汞矿闭坑,全区汞和朱砂产量锐减,逐步离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