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国土资源局,广德、宿松县国土资源局,各地质勘查单位主管部门,各矿业集团公司、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安徽总队,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安徽省沉积型钒矿地质勘查规程(试行)》印发给你们,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及时报告省厅。
安徽省沉积型钒矿地质勘查规程(试行)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目 次
前言……………………………………………………………………………………………………Ⅲ
1 应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勘查的目的任务…………………………………………………………………………………1
3.1 预查阶段…………………………………………………………………………………………1
3.2 普查阶段…………………………………………………………………………………………1
3.3 详查阶段…………………………………………………………………………………………1
3.4 勘探阶段…………………………………………………………………………………………1
3.5 勘查阶段顺序……………………………………………………………………………………1
4 勘查研究程度……………………………………………………………………………………1
4.1 地质工作及研究程度……………………………………………………………………………2
4.2 矿石质量研究……………………………………………………………………………………3
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性能研究……………………………………………………………3
4.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
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5 勘查控制程度……………………………………………………………………………………6
5.1 矿床勘查类型确定的原则………………………………………………………………………6
5.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6
5.3 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6
6.1 测量工作…………………………………………………………………………………………6
6.2 地质填图…………………………………………………………………………………………6
6.3 物探、化探工作…………………………………………………………………………………7
6.4 探矿工程…………………………………………………………………………………………7
6.5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8
6.6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9
6.7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9
6.8 原始编录、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9
7 可行性评价………………………………………………………………………………………10
7.1 概略研究…………………………………………………………………………………………10
7.2 预可行性研究……………………………………………………………………………………10
7.3 可行性研究………………………………………………………………………………………10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11
8.1 地质勘查阶段认定及勘查地段划分……………………………………………………………11
8.2 分类依据…………………………………………………………………………………………11
8.3 分类及类型………………………………………………………………………………………11
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12
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12
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12
9.3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13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14
附录B(资料性附录):沉积型钒矿主要矿物及其性质…………………………………………… 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沉积型钒矿主要矿床(石)类型………………………………………… 15
附录D(资料性附录):钒矿床资源规模划分标准………………………………………………… 16
附录E(资料性附录):钒矿山建设规模分类表…………………………………………………… 16
附录F(资料性附录):勘查类型…………………………………………………………………… 17
附录G(资料性附录):勘查工程间距……………………………………………………………… 18
附录H(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 18
附录I(资料性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五氧化二钒GB 3283—87)(节选)……… 19
附录J(资料性附录):沉积型钒矿勘查执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20
前 言
安徽省沉积型钒矿资源丰富,主要产于皖南一带的寒武系下统黄柏岭组(荷塘组)灰黑色炭质页岩及黑色石煤层中,层控明显,矿床规模较大,资源分布稳定。因我国目前尚无钒矿单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为了规范和统一我省沉积型钒矿资源的勘查、评审、开发利用及储量管理等工作,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是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及《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勘查评价》等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总结归纳安徽省沉积型钒矿以往勘查和工业运用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9)中规定的结构和文本格式编制的。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在本省内执行,今后国家如有同类矿产地质勘查行业标准颁布,则执行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本标准自动废弃。
本规程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其他附录(附录B~附录J)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标准协作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
本规程起草人:姜波、王朝义、张千明、汪龙虎、王晓明、马同应、董恩耀、祁轶宏、纪承。
本规程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安徽省沉积型钒矿地质勘查规程(试行)
1 应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沉积型钒矿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及其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沉积型钒矿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及分类,可作为安徽省沉积型钒矿地质勘查工作设计编制及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勘查工作验收、地质勘查报告评审的依据,沉积型钒矿矿山扩大勘查或提高地质勘查资源储量类型的可以参照使用。
本规程仅适应于成因类型为沉积型的钒矿矿床的勘查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25283—2010 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其他引用的标准文件见附录J。
3 勘查的目的任务
3.1 预查阶段
对沉积型钒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收集以往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物化探、地质矿产研究资料,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踏勘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采集有关样品,初步了解预查区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远景,与相同含矿层位且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当估算参数可以取得时进行预测的钒矿资源量估算,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 普查阶段
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初步了解普查区矿山开采技术条件,进行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估算推断的钒矿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有详查价值的提出详查区范围和进一步工作意见。
3.3 详查阶段
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基本查明矿体空间分布、规模、矿石特征及矿山开采技术条件,估算控制的、推断的钒矿资源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有价值的圈出勘探区范围。
3.4 勘探阶段
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详细查明矿体的空间分布、产状、规模、矿石的可利用性、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圈定首采区,估算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钒矿资源量,提供全面的经济指标,进行可行性评价,划分经济意义种类及资源/储量类型。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和依据。
3.5 勘查阶段顺序
一般按照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的顺序进行勘查,特殊情况下因项目开发的需要可适当合并勘查阶段、提交勘查报告,但勘查阶段的顺序不能颠倒、工作内容不应减少。
4 勘查研究程度
4.1 地质工作及研究程度
4.1.1 预查阶段
收集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社会经济等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研究区域地质、勘查区地质特征,初步总结成矿规律和控矿作用,根据地质条件、找矿标志,预测成矿区(带),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对预查区内找矿有望地段,通过1∶50000~1∶25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或踏勘及少量地质、物化探工作,大致了解钒矿产出层位、分布范围、矿体数量、赋存部位、规模、产状及矿石质量特征,大致了解区域地层中放射性异常情况,估算预测的资源量,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依据。
4.1.2 普查阶段
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地质远景及成矿条件;对经预查后选定的普查区应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通过1∶50000~1∶10000甚至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化探方法,寻找、发现与评价矿点和矿化点,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布、产状和矿石质量,大致了解氧化带深度及氧化矿石类型,大致了解含矿地层的放射性异常情况,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的矿体,为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勘查区地质研究一般采用1:10000地形地质图或地形地质图草图,反映勘查区地质基本情况,矿体分布及特征,重点反映成矿控制条件、矿化富集规律的地质要素和标志,标示勘查区范围位置及各种勘查工作。
矿床(体)地质图选用1∶10000或1∶2000地形地质草图,反映矿体规模、产状、分布范围及勘查工作。
矿体、探矿工程、取样点、找矿标志、主要地理地质要素等测绘成果精度,要符合GB/T18341-2001规定的要求。
勘查区地表应有2~3条剖面工程控制,至少有一个深部验证工程。各工程中系统采样,首先进行光谱全分析,凡接近边界品位要求的作为基本分析项目,用组合样分析伴生组分。按照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估算推断的资源量。对共(伴)生矿产进行初步评价,提出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4.1.3 详查阶段
4.1.3.1 区域地质:区域地质图选用1∶50000比例尺,如无亦可用1∶200000地质矿产图代替。根据该区地质、矿产、物化探资料,简要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主要成矿要素、成矿带(区)范围、成矿控制性标志,了解区域成矿远景,标示本次及以往勘查区位置、范围及主要勘查工作。
4.1.3.2 矿区地质:通过测制1∶10000~1∶5000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研究含矿地层沉积环境、岩相、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及钒矿分布、变化规律,确定赋矿层位及矿体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基本查明控制矿层的褶皱和断层(破碎带)的性质、规律、产状相互关系及对矿体的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侵入岩和喷发岩的种类、形态、规模、产状、侵入时代、岩性、岩相、期次、与围岩接触关系,以及对矿体的影响程度;基本查明变质作用及近矿围岩蚀变性质、种类、规模、强度及对矿体的影响;大致查明含矿地层的放射性特征。
4.1.3.3 矿床地质:测制1∶5000~1∶1000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及相关剖面图,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及品位变化规律,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矿层内夹石分布情况、后期构造的破坏情况,基本查明氧化带与原生带界线。论证矿床工业指标,编制1∶2000~1∶500钒矿资源/储量估算图,估算控制的、推断的钒矿及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
控制程度:对主要矿体总的控制程度,适于地下开采的要控制其走向和倾向边界;适于露天开采的要注意确定矿体四周露采边界、采场底界矿体位置及剥采比。出露地表的矿体,地表工程间距应加密,地表工程间距、深部钻(坑)探工程间距,参照附录G所列距离布置,最高控制程度达到详查地段要求。
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制图等工作应达到GB/T18341-2001的要求。
中小型矿床勘查成果提供开发利用的,预可采储量应达到满足投资回收期的需要,其详查资料要满足矿山设计的需要。
4.1.4 勘探阶段
4.1.4.1 区域地质:区域地质图上简要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主要成矿要素、成矿带(区)范围、成矿控制性标志,了解区域成矿远景,标示本次及以往勘查区位置、范围及主要勘查工作。
4.1.4.2 矿区地质:通过测制1∶10000~1∶2000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详细查明矿区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详细研究含矿地层沉积环境、岩相、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及钒矿分布、变化规律,详细确定赋矿层位及矿体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详细查明控制矿层的褶皱和断层(破碎带)的性质、规律、产状相互关系及对矿体的影响程度;详细查明侵入岩和喷发岩的种类、形态、规模、产状、侵入时代、岩性、岩相、期次、与围岩接触关系,以及对矿体的影响程度;详细查明变质作用及近矿围岩蚀变性质、种类、规模、强度及对矿体的影响。
4.1.4.3 矿床地质:通过测制1∶2000~1∶500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及相关剖面图,通过加密的取样工程,详细查明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及品位变化规律,详细确定矿体的连续性、矿层内夹石分布情况、后期构造的破坏情况,详细查明氧化带与原生带界线。论证矿床工业指标,编制1∶1000~1∶500钒矿资源/储量估算图,估算探明的、控制的及推断的钒矿及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
控制程度:对主要矿体总的控制程度,适于地下开采的要详细控制其走向和倾向边界;适于露天开采的要详细确定矿体四周露采边界及剥采比。地表采样工程间距、深部钻(坑)探工程间距在详查的基础上加密一倍,最高控制程度达到勘探地段要求。
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制图等工作均应达到GB/T18341-2001的要求。
提交的勘查资料要满足矿山设计的需要。
4.2 矿石质量研究
4.2.1 预查阶段
对预查中发现的矿体,应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和钒的赋存状态。
4.2.2 普查阶段
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大致查明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石自然类型、钒的赋存状态等情况,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
4.2.3 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共(伴)生矿产种类、含量、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可利用性、资源数量;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
4.2.4 勘探阶段
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详细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共(伴)生矿产种类、含量、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可利用性、资源数量;详细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通过矿石种类研究满足矿山开采设计和可行性研究需求。
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性能研究
4.3.1 预查阶段
对发现的矿体进行类比研究,做出矿石是否可选的判断和预测。
4.3.2 普查阶段
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类比研究,对组分复杂、粒度较细、国内尚无成熟选(冶)经验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初步评价。
4.3.3 详查阶段
应基本查明主要矿石的选(冶)性能。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矿石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做出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
4.3.4 勘探阶段
对易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如矿石组分复杂、综合利用价值较高,或为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对大中型矿床难选矿石应进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做工业试验,为确定最佳工艺流程提供依据。
4.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4.1 预查阶段
对预查发现的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点可顺便收集资料,了解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以及放射性异常情况。
4.4.2 普查阶段
对已基本确定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床,进一步收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进行类比研究,初步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了解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稳定性;大致了解环境地质状况及放射性异常情况,为是否可以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4.4.3 详查阶段
4.4.3.1 水文地质研究:收集资料,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勘查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特征、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调查各含水层岩性、厚度、产状、埋藏条件、富水性、导水性、水力联系,调查隔水层分布情况及隔水作用;进行地表水沟、河流流量测量及地下水水量、水位等动态观测,地表圈定汇水边界、计算汇水面积和汇水量;地下矿山视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布置水文地质钻孔,初步估算矿坑涌水量。
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条件,指出工业及生活用水供水水源方向;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4.4.3.2 工程地质研究:根据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初步划分工程地质岩组,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顶底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评价意见;调查老隆及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4.4.3.3 环境地质研究:收集研究以往新构造运动(地震)资料,调查研究勘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强度和发展趋势,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基本查明岩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或气体成分)含量、放射性含量等情况;放射性调查中,选若干条测线大体垂直矿体走向了解查区各岩性正常场,确定异常下限,作为对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评价的依据;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
综合上述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编写项目建议书或露采矿山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4.4.4 勘探阶段
4.4.4.1 水文地质研究: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圈定汇水边界,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其动态变化,隔水层的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风化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及导水性,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途径和程度等,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矿床开拓方案,合理选择方法和公式,估算矿坑第一开采水平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或最低开采水平的涌水量;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且水文地质条件勘查程度满足不了开采设计要求的,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对矿床排水、矿坑水利用、矿山供水进行综合研评价,指出工业及生活用水供水水源方向并提供水量、水质资料;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4.4.4.2 工程地质研究: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力学性质参数,如体重、硬度、湿度、块度、抗压抗剪强度、松散系数、安息角、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研究其稳定性能;查明构造破碎带、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查明第四系地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调查并研究老隆或溶洞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4.4.4.3 环境地质研究:详细调查矿区内有关环境地质现象(岩崩、滑坡、泥石流、岩溶、地温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具有放射性异常的坑、硐,除按规定编录外还应进行氡气测量,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评价矿山开采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如:采、选(冶)废水和废气排放,采矿废石及尾矿堆放与处置,矿坑排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等,并提出预防建议;搜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
综合上述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做出水文、工程、环境方面的总体评价,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4.5.1 预查阶段
预查中如发现工业矿体,应大致了解与主元素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及其地质特征。
4.5.2 普查阶段
普查中如发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其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及回收途径,并对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做出初步评价。
4.5.3 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详查地段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大致查明伴生矿产)的种类、含量、分布特点及其与主元素的相互关系,划分主要矿产和共生矿产的矿石类型,进行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研究,对主矿产和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出评价,估算共伴生矿产的资源量。
4.5.4 勘探阶段
在详查阶段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方法技术手段,详细查明主矿产、详细或基本查明共生矿产、基本查明伴生矿产地质特征,深入进行矿石物质组分、赋存状态、矿石类型、矿石质量、矿石选冶性能试验研究,对主矿产和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出详细评价,取得详细的选冶流程资料,以满足矿山建设的需要。
对详查阶段已发现的其它矿种的独立矿体,若其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以上,应按其单矿种地质勘查规范进行勘探工作。
直接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的详查报告,若其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以上,其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研究、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的程度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的类型视其勘探研究程度而定;估算共生矿产资源量的应做基本分析,估算伴生矿产资源量的应做系统的组合分析,参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样品均应做内检和外检分析。钒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见附录H.2。
4.5.5 放射性矿产评价
由于黑色岩系的特殊性,若发现异常则要加密点线,按EJ/T831-94进行放射性测量。槽、硐工程按EJ/865进行编录,根据异常特征结合地质条件取样分析放射性元素含量。若发现有独立或共生铀矿体,则按DZ/T0199-2002进行勘查工作。前期勘查未发现异常的,可不再进行地面放射性测量。
5 勘查控制程度
5.1 矿床勘查类型确定的原则
5.1.1 追求最佳勘查效益的原则
勘查工程的布置应遵循矿床地质规律,从需要、可能、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5.1.2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每个矿床都有其自身的地质特征,影响矿床勘查难易程度的五个地质变量因素(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构造、岩体对矿体的影响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矿石品位均匀程度)常因矿床而异,当出现变化不均衡时,应以其中增大矿床勘查难度的主导因素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5.1.3 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
当矿床由多个矿体组成时,应以主矿体(占矿床资源/储量70%以上,由一个或几个主要矿体组成)为主;当矿床规模较大,其空间变化也较大时,可按不同地段的地质变量特征,分区(块)段或矿体确定勘查类型。
5.1.4 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对已确定的勘查类型,仍须在勘查实践中验证,如发现偏差,要及时研究并予修正。
5.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勘查工程间距系指具有效采样成果的工程间距。勘查工程间距应根据不同勘查类型,并结合勘查区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勘查类型有不同工程间距要求(见附录G),该表为推荐使用的基本工程间距要求(用于探求332类资源量),勘探阶段探求331类资源量的工程间距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密。
每个勘查工程间距的选用要考虑勘查工作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使前期工程所获成果后期可以利用。附录G推荐的基本工程间距系参考值,在实际勘查过程中要及时研究,不断总结,可以适度加以调整。
5.3 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
预查对发现的矿体或矿化体,可根据少量验证工程所获得的取样资料,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334)?〕,并能为区域远景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
普查除大致查明矿体地质特征外,地表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深部由有限工程控制,根据地质成矿规律等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333类),可作为矿山远景规划的依据。
详查应基本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基本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出露地表的边界及延深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根据系统采样工程所圈定估算的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一般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由投资者决定)。
勘探时主要矿体应在详查控制的基础上由加密工程加以圈定。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控制主要矿体沿走向和顶部的边界;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采场底部边界,计算剥采比;对在主矿体顶底板附近的次要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由上述加密后的工程圈定的探明的矿产资源量/储量应达到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还本付息服务年限的要求。矿床勘查深度根据投资者需要来确定。
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
6.1 测量工作
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统一的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亦可采用 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困难地区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暂用独立高程系,当采用独立高程系时应尽量与国家高程基准联测。测量精度与要求按GB/T 18341-2001执行。边远新发现的勘查区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立独立坐标系统测图。
6.2 地质填图
6.2.1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目的任务,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填图具体工作及精度要求可参照DZ/T0175-1997执行。(地形)地质图比例尺应视勘查区范围、地质复杂程度、矿床规模及勘查阶段不同而定,一般为:区域1∶50000~1∶100000,矿区1∶5000~1∶25000,矿床1∶1000~1∶5000。
6.2.2 安徽省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区域地质图可收集利用这些成果资料编制完成。
矿区地形地质填图,底图可利用最新的1∶10000地形图,首先研究以往地质矿产成果资料,选择代表性地段,垂直地层走向测制地层剖面,详细划分岩性,建立地层层序、构造框架,地层填图单位为层或亚层,填图方法以垂直地层走向穿越为主,沿走向追索为辅的方法,有地质意义的重要观测点应采用全仪器法测定,图面反映的地质内容要全面、丰富、准确、客观。
矿床大比例尺精测地形地质填图,应以达标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对矿体分布地段和覆盖区的主要地质界线必须采用槽探、井探或浅钻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和观察点均须用全仪器法测定位置,见矿工程要测量坐标,勘探线剖面图必须实测,图面反映地层填图单位为段或亚段详细反映含矿层、矿体、蚀变、氧化带、构造、岩体及各种勘查工作。图面要素测(标)绘方法、精度、制图按6.1要求进行。
6.2.3 勘探和详查阶段必须精测地形地质图;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形地质图(采用的地形底图质量没有达标)或简测地质图;预查阶段可以简测地质图或草测地质图。
6.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图(含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要素)的填制在详查和勘探阶段进行,以勘查区地形地质图为底图,填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要素,主要内容为: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岩组分布;地表水(河、湖、水库)分布范围、水量、水质;地下水(泉、井)性质、流量、水质;探矿工程(钻孔、坑道)深度、水位埋深、降深、涌水量、含水岩层、水质;含水及隔水层、断裂;第四系、基岩范围及地貌类型、剥离物范围、滑动变形地段、滑坡、崩塌、泥石流范围;放射性异常点、地热异常范围,建筑物、尾矿库、废水池位置;各观测点、取样点位置等。各要素标绘精度同地形地质图。
6.3 物探、化探工作
6.3.1 各勘查阶段均应进行放射性检查。放射性检查测量工作按前述4.4.3.3要求进行。提供全勘查区放射性测量资料,作为地质环境评价的依据。
6.3.2 化探工作,在预查、普查阶段,广泛收集区域化探成果,对钒元素及钒组合异常进行系统研究,重点异常进行检查验证。重要地段需补做化探工作的,按DZ/T0246-2006的要求,进行岩石测量。样品测试按6.5要求进行。
6.4 探矿工程
6.4.1 工程布置原则及要求
探矿工程尽可能置于勘探线上,垂直矿体走向布设。见矿的所有工程要控制全部矿体及一定范围顶底板围岩。工程设计除满足勘查工作总体设计要求外,每个钻孔和工作量大于20 m的平巷、斜井、竖井等重型工程要单独设计,提出设计图纸及要求说明;施工及竣工验收,要提供书面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作为报废工程。每个重型工程要单独形成齐全完整的原始资料。
6.4.2 槽探
是系统揭露地表矿体的主要工程,一般在覆盖层厚度不超过3 m条件下使用,为保证采样的质量,探槽必须挖至基岩新鲜面,且一般要揭穿基岩0.2 m以上,槽底宽度不小于0.8 m。
6.4.3 坑探
一般用于矿床首采区或主要资源储量分布区,并考虑将来可为矿山生产所利用。坑探工程施工按DZ/T0141-94要求执行,施工前必须经安全和环保部门批准。各坑探工程施工要达到设计目的和要求。对可利用的以往井、巷、古矿坑可以进行清理,符合安全等要求后,进行编录和采样。
6.4.4 钻探
钻探工程施工按DZ/T0227-2010要求执行,岩矿芯管理执行DZ/T0032-1992的规定。
6.4.4.1 矿心采取率(包括矿体及其顶、底板5 m以内围岩、重要标志层)不低于80%,当矿心采取率存在上下连续5 m段低于80%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岩心采取率不低于65%。
6.4.4.2 使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避免矿心粉碎、贫化。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工艺时,穿矿(包括矿体顶、底板)孔径要满足取样要求。
6.4.4.3 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封孔和岩矿心保管工作。钻孔弯曲度应符合规程和地质设计要求,钻孔偏斜超差时要及时设法补救。见矿厚度大于30米时,见矿点和出矿点均应加测钻孔弯曲度和井深测量。封孔质量不符合规程或设计要求时应返工重封。
6.5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
6.5.1 基本分析样品
6.5.1.1 基本分析主要用以查明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是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及资源/储量估算的主要依据。采样加工质量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7月颁发),不得跨层采样,不得选择性采样,严禁混样、错号。难以识别的矿石或可能的矿化地段,应连续采样,采取的样品应能控制矿体、矿化带的顶底板界线。样品长度一般为1 m~2m,以不大于矿体可采厚度为宜。
6.5.1.2 槽探、井探、坑探工程中采用连续刻槽法取样。其样槽断面规格和样品长度视矿体(层)厚度大小、矿石类型变化情况、矿化均匀程度及工业指标而定,矿化均匀时断面规格采用5 cm×3 cm,矿化不均匀时断面规格采用10 cm×5 cm,采样长度一般为1 m~2 m。通过实验也可以选择其他方法取样。
6.5.1.3 钻孔岩矿心取样一般沿其长轴方向劈取一半作为样品(1/2劈心法),应尽可能使用金刚石刀具切取。对不同回次的岩矿心直径或采取率相差较大者要分别取样。
6.5.1.4 基本分析项目:一般为V2O5。当其他有用组分达到工业要求时,也应列入基本分析项目。
6.5.2 光谱全分析
用以确定组合分析、化学全分析项目和对矿床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参考资料。在不同空间部位、不同矿石类型或品级及围岩蚀变带取样。样品可从基本分析样品的副样中抽取或单独采取。
6.5.3 矿石化学全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矿石中各组分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在光谱全分析和岩矿鉴定基础上,按主要矿体、分矿石类型或品级采取组合分析副样或单独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每种矿石类型或品级一般做1个~2个。根据需要围岩亦可做少量化学全分析。
6.5.4 组合分析
用以查明矿石中伴生有用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并据此计算伴生有用组分的资源/储量。样品按工程分矿体、矿石类型或品级进行组合。样品长度一般应与矿石类型自然分层一致。样品从基本分析样品的副样中按长度比例抽取,单个组合分析样品质量一般为100 g~200 g。根据光谱全分析和化学全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矿床地质特点,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伴生组分(有益的或有害的)确定分析项目。
6.5.5 物相分析
为了解矿床自然分带,同时为了确定矿石中主要组分和伴生有益组分的赋存状态、物相种类、含量和分配率,应对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进行物相分析。样品可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亦可专门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采集与分析必须及时进行,以免样品氧化影响分析质量。样品件数应视矿床规模和物质成分复杂程度而定。
6.5.6 单矿物分析
用以查明矿石中主要有用稀散元素或贵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含量及其与主要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便于按单矿物估算其矿产资源/储量。采样时应注意代表性,样品可从工程揭露的矿体或矿体露头上采取;送交实验室的单矿物样品质量,需根据分析项目和实验室要求而定。用作估算其矿产资源/储量时,可按工程或块段采集组合样。
6.5.7 样品加工
目前可采用两种方法加工样品。要求在样品加工全过程中样品质量总损失率不得大于5%,样品的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
a)分步缩分加工:分析样品的制备按切乔特公式进行缩分:
Q=Kd 2
式中:
Q——样品的最低可靠质量(kg);
K——缩分系数;
d——样品碾碎后最大颗粒直径(mm)。
常用K值采用0.25~0.3。
b) 机械联动线加工:经过一次破碎、缩分,直接达到要求的粒度和质量数。应按确定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样品的缩分均匀性要进行试验。
c) 样品加工全部达到1 mm~0.83 mm(16目~20目)后,缩分为正、副样两部分,进一步磨细至0.074 mm(200目)后送化验室的正样质量不少于200 g, 副样保存最小质量不少于200 g。
6.5.8 化学分析质量
6.5.8.1 样品测试必须由获得国家或省级资质认证和计量认证的甲、乙级测试单位承担。
6.5.8.2 内部质量检查: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的结果应由送样单位及时地分期、分批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编密码送原实验室进行试验,做内部检查分析,了解偶然误差。内部检查样品的数量为原分析样品总数的10%。当样品数量少时,其基本分析样内检不得少于30件,组合分析样内检不得少于10件。
6.5.8.3 外部质量检查:外部检查样品由原实验室从正样中原分析样品总数的5%抽取,当基本分析样品总数较少时外检样不得少于30个,送高一级资质的单位进行试验,用于评价系统误差。
6.5.8.4 化学分析质量及内、外部检查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办法按DZ/T 0130-2006执行。
6.6 矿石选(冶)实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
要考虑矿石类型、特征及代表性,能分采的应分类采取。实验室流程试验样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样,在采取前应与试验单位共同编制采样设计,在采取时还要考虑到开采时矿石的贫化。样品主要组分含量应低于所代表的矿石类型的平均品位。除了对主矿种钒回收试验外,对有工业价值的共(伴)生矿产亦应进行回收试验,并提出共(伴)生矿产利用的可能性和回收利用途径。
6.7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
6.7.1 为了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和研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在详查、勘探中必须测定岩石、矿石和矿体顶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采样与实验项目一般包括:矿石的体重、湿度、块度、孔隙度、松散系数、顶底板岩石的抗压抗剪强度、稳定性、安息角、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
6.7.2 矿石的体重应按矿石类型或品级分别采样,在空间分布上应具代表性。每种矿石类型的小体重样数应不少于30件,测定小体重的同时应测定主元素的品位。对于松散的风化矿石,应采1~3件大体重样进行校正。
6.7.3 岩、矿石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样采集重点放在矿体的上下盘。采样要有代表性,能反映出各种岩、矿石的主要特征。
6.8 原始编录、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6.8.1 原始编录,执行DZ/T0078-1993。原始编录必须在现场认真及时进行,客观、准确、齐全反映第一手地质情况。一个勘查区内地层名称、代号、岩石命名和使用要统一,勘探线、探矿工程、样品、标本、地质点、物化探点(线)、矿体 、块段的编号要有序排列,标记分明,便于查找。图例、编录格式、色谱花纹等要统一。文、图、表、影相各记录载体反映的内容要相互对应。全部原始资料制成光盘便于保存和使用。
6.8.2 综合整理,执行DZ/T0079-1993。综合整理按工作阶段及时进行,综合研究贯穿勘查工作始终,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结合实际,深入分析研究,获得可靠的勘查成果。
6.8.3 报告编制,执行DZ/T0033-2002和DZ/T0131-94。报告编写单位要有相应的矿产勘查资质及相关专业的主要人员。实行监理的要说明监理单位能力、监理工作及监理报告结论。各种图件用计算机制作,数量运算在计算机上进行。
7 可行性评价
可行性评价工作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地质可靠程度已经确定,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钒矿资源已经估算。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一般是在地质报告批准后进行,也可与地质报告编写穿插进行;概略研究与地质报告编写同时进行。在对主矿种钒矿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同时,对已经估算了资源量的共(伴)生矿产,也应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分析共(伴)生矿产的经济效益。
勘探阶段成果,且有探明的钒矿资源的,可以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或概略研究;详查阶段成果,且有控制的钒矿资源的,可以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或概略研究;普查阶段成果,有推断的钒矿资源的,只能进行概略研究;预查阶段成果,虽也有预测的钒矿资源,但不进行可行性评价。
可行性评价方法。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采用矿山采矿选矿模拟法进行研究,概略研究采用类比法进行研究。重要大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除进行企业财务评价外,还应进行国民经济评价;一般项目可行性评价只进行企业财务评价。
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要有矿山设计资质单位承担,概略研究可由地质勘查单位完成。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要单独提交专题研究报告,概略研究成果直接纳入地质勘查报告,在报告中单列章。
正常生产矿山的地质勘查和生产勘探报告,能够提供可行性评价所需要经济指标的,可以不再单独进行可行性评价。可行性评价工作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及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7.1 概略研究
初步研究市场供需状况,预测发展趋势,调查分析矿产品市场价格,按新设项目法人、融资前、税前,进行静态企业财务评价。研究方法选用类比法,选取与研究对象的自然地理、交通条件、地质条件、矿体矿石特征、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类似的生产矿山统计资料,在合理选择生产规模、生产总成本、总投资、采矿回收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及具有代表性的矿产品销售价格的基础上做出技术经济评价,为矿床的进一步勘查或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概略研究采用的静态评价经济指标包括:总利润、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等。
7.2 预可行性研究
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主要依据详查或勘探所获得的控制的或探明的矿产资源数量及相应的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结果,对钒矿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对需求量、产品品种、质量要求和目前价格进行调研和对发展趋势作出初步预测,评价对象要达到详查阶段或勘探阶段工作程度,并取得控制的或控制以上程度的资源量,根据矿床规模、矿石特征、矿体空间分布、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及环境保护要求,初步提出项目建设的规模、产品种类、矿山建设轮廓、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选冶流程。一般采用论证的各种参数估算成本,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用参照价目表或相似矿山企业开采所获得数据估算成本,初步提出建设总投资、主要工程量和主要设备、劳动组织,进行财务评价。
预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只是详细程度次之,投资估算的误差一般在25%左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和基本报表、辅助报表,执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要求。
7.3 可行性研究
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主要依据勘探所获得的获探明的矿产资源数量及相应的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结果,首先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对该矿种的需求量、质量要求、价格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和预测。钒矿资源必须达到勘探阶段工作要求,首采区已确定,充分考虑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对矿山生产规模、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选冶工艺流程、产品方案、主要设备的选型、供电供水、矿山总体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和多方案进行比较。依据矿山生产规模、设备选型及预算价格等,估算投资,分析确定市场价格,估算生产经营成本、销售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入、流出量,进行财务评价。技术经济参数必须是模拟计算求得,或由社会调查得来。
可行性研究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度高,估算的误差一般在10%左右,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经济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和基本报表、辅助报表,执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要求。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8.1 地质勘查阶段认定及勘查地段划分
8.1.1 勘查阶段认定
8.1.1.1 地质勘查阶段分为:预查阶段、普查阶段、详查阶段及勘探阶段。勘查阶段是对全勘查区而言。
8.1.1.2 影响勘查阶段划分有诸多因素,包括区域地质及勘查区地质研究程度,矿体控制程度及矿石质量研究程度,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程度,岩石、矿石测试水平及矿石选(冶)试验工作程度等,不能用单一或少数因素划分勘查阶段。
8.1.1.3 以最高控制程度勘查地段代表的勘查阶段作为全勘查区的勘查阶段。
8.1.2 勘查地段
8.1.2.1 勘查地段分为勘探地段、详查地段、普查地段及预查区。
8.1.2.2 不同勘查阶段有不同的勘查地段:勘探阶段必须有勘探地段,可能出现详查地段、普查地段;详查阶段必须有详查地段,可能出现普查地段及少量预查区;普查阶段必须有普查地段及(可能)预查区;预查阶段只有预查区。
8.1.2.3 不同勘查地段划分的标准是有效取样工程间距;对圈定矿体有意义物化探工作点、线网度及其影响矿体连续性的相关勘查工作程度;控制矿体露头或深部连续性的样点网度。
8.1.2.4 不同勘查地段的边界一般用勘查线、工程点连线、取样点或观察点的连线、物化探线或点的连线、矿业权边界线圈定。
8.1.2.5 不同勘查地段按不同要求圈定,在实际勘查区边部,按工程实际控制间距的二分之一外推圈定勘查地段范围,外推部分勘查地段应降一个等级。
8.1.2.6 勘查地段划分在实际材料图或地质图或纵投影图上进行,再将划分结果转绘到矿产资源估算图上。
8.2 分类依据
8.2.1 经济意义: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四种。
8.2.2 可行性评价程度:分为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概略研究三种。
8.2.3 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种。
8.3 分类及类型
8.3.1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或已经开采的部分,是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实际开采数量。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把经过可行性研究且是探明的部分称为可采储量,把经过预可行性研究且是探明的或控制的部分称为预可采储量。
a) 可采储量(111);
b) 预可采储量(121);
c) 预可采储量(122)。
8.3.2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部分,其数量未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基础储量分6种类型。
a)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b)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c)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d)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e) 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f)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其中111b、121b、122b分别与111、121、122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
8.3.3 资源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和经过勘查并只作了概略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也包括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资源量分7个类型。
a)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b)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c)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d)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e)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f)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g) 预测的资源量〔(334)?〕。
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9.1.1 工业指标是评价矿床的工业价值、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标准和依据。预查阶段、普查阶段,建议采用本《规程》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具体见附录H.2;详查、勘探阶段采用的工业指标应按实际情况经论证后报有关部门审批下达确定。
9.1.2 估算钒矿主要组分矿产资源储量的同时,对矿床中达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的异体共生矿产,应同时制订并下达该组分的工业指标。异体共生矿产一般采用其相应矿种的工业指标圈矿;对于同体的共生矿产,可采用该矿种的边界品位指标圈矿。
本省钒矿中异体共生矿产主要为石煤矿,其一般工业指标要求如下:
发热量>3.3MJ/Kg、全硫<3%。
凡是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伴生有用组分,通过矿石选冶实验证实可以回收、并有经济效益的,亦应下达评价指标,估算其资源/储量。对暂不能利用的,可不作评价,但要进一步研究其综合利用和回收的途径。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附录H.3。
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
9.2.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必须在充分综合研究矿床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的基础上,严格按下达的指标正确圈定矿体的前提下进行。
9.2.2 按不同矿石类型,不同品位及工程控制程度划分块段,每个块段只限于同一资源储量类型,块段内一般应有1~3个采样工程。各地质可靠程度在对应的勘查地段内。相应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图件上应标明各类矿产资源/储量在地质空间上的分布。
9.2.3 不可采部分及以往采空区,应单独分别圈定块段,估算资源/储量。
9.2.4 已达工业指标采样工程与未达工业指标采样工程之间的界限,一般采用内插法和外推法确定,有限外推最大不超过两工程控制间距的1/2,无限外推不超过同一级别资源/储量工程间距的1/2(333类资源量外推不超过332类资源量工程间距),并不得连续外推。外推矿体厚度不得超过工程控制的实际厚度。
9.2.5 达到工业指标要求的共生组分,应分别圈定矿体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9.2.6 估算伴生矿产的矿产资源/储量时,无需单独圈定矿体,而采用块段或矿体的矿石量和在此矿石量范围内计算出的平均品位,计算矿体和矿床中伴生矿产的金属量和平均品位,伴生矿产的金属量用主矿种的矿石量乘伴生矿产平均品位求得,矿石量与主矿种一致。
9.2.7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单位,矿石量为万吨,小数点后保留两位;V2O5量用吨表示,可保留到整数。共(伴)生矿产按各矿种规定的单位表示。
9.2.8 估算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分别估算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和扣除截止勘查工作结束时以往采空区后保有的矿产资源/储量。
9.2.9 估算方法:矿体形态简单的可选用地质块段法(投影法)。矿体倾角大于45°的可采用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小于45°的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对估算方法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可采用平行断面法进行检验。当矿体受构造影响形态复杂或产状扭曲时,可同时采用地质块段法和平行垂直断面法,交叉使用,互为补充。有条件的可利用SD法或地质统计法。
9.3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
估算参数一般包括矿体的面积、品位、厚度、体重等。详查、勘探阶段所用参数应是实际测定的,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分布上,均应有代表性,数据要准确可靠。预查、普查阶段获取估算参数有困难时,可类比参照同类矿石的数值进行。
9.3.1 面积测定
矿体面积:投影面积用计算机计算,精度±1 m2。
9.3.2 平均品位计算
单工程平均品位按样品代表厚度加权平均求得,如有特高品位时,应先处理特高品位,再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按各工程矿体厚度加权平均求得,当采用平行垂直断面法计算时,先按单工程厚度加权,再采用面积进行加权求取块段平均品位。各矿体、矿床平均品位分别由各金属量除以对应矿石量求得。精度±0.01%。
特高品位处理:品位高于矿床(体)平均品位6倍以上的样品称为特高品位。处理特高品位前,首先应对被视为特高品位的样品的副样进行第二次内检分析,当两次分析的结果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便确定为特高品位时,用第一次的结果作为待处理的特高品位值。处理的方法是用特高品位参加其所影响到的块段或单工程平均品位的计算,用计算出的块段或单工程平均品位,代替该样品品位参与块段或单工程平均品位的正常计算。
9.3.3 块段平均厚度计算
在矿体厚度稳定的情况下,块段平均厚度由各工程所见矿体厚度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对于特大厚度的,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必要时进行适当处理后再参加块段平均厚度计算。
9.3.4 矿石体重
一般情况下在全勘查区内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小体重值。若矿石体重存在有规律性变化时,可分不同矿体、块段求取相应的平均体重值。若矿石裂隙发育且松散时,可用大体重值修正小体重值。对于湿度较大的矿石,应采样测定湿度,当湿度大于3%时,体重值应进行湿度校正。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经济意义 |
地质可靠程度 |
|||
查明矿产资源 |
潜在矿产资源 |
|||
探明的 |
控制的 |
推断的 |
预测的 |
|
经济的 |
可采储量(111) |
|
|
|
基础储量(111b) |
||||
预可采储量(121) |
预可采储量(122) |
|
||
基础储量(121b) |
基础储量(122b) |
|||
边际经济的 |
基础储量(2M11) |
|
||
基础储量(2M21) |
基础储量(2M22) |
|
||
次边际经济的 |
资源量(2S11) |
|
||
资源量(2S21) |
资源量(2S22) |
|
||
内蕴经济的 |
资源量(331) |
资源量(332) |
资源量(333) |
资源量(334)? |
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即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沉积型钒矿主要矿物及其性质
钒在地壳中的丰度约为0.02%,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分散,很少能形成独立的钒矿床,通常以含钒矿物或类质同象形式存在,含钒的主要矿物有钒云母、绿硫钒矿等,详见下表:
矿物名称 (英文名称) |
化学组成 |
密度(g/cm3) |
硬 度 |
颜色 |
V2O5(%) |
钒云母 |
KV2?AlSi3O10(OH) |
2.92~2.95 |
2 |
褐、绿褐 |
21~29 |
绿硫钒矿 |
VS4 |
2.5 |
3.5 |
黑 |
19~25 |
钒钾铀矿 |
K2(UO2) 2V2O8·3H2O |
|
|
黄 |
20 |
钒钙铀矿 |
Ca2(UO2) 2(V2O4)2n·H2O |
3.7~4.3 |
|
黄 |
19.80 |
钒铅矿 |
Pb5(VO4)Cl |
6.7~7.2 |
3 |
黄褐、赤 |
19.3 |
钒铜铅矿 |
(Cu,Pb)(OH)VO4 |
5.89 |
3 |
黑 |
18 |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沉积型钒矿主要矿床(石)类型
矿床工业类型
沉积层状钒矿床,沉积作用形成,受轻微变质,根据沉积环境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差异性不大,均存在扬子地层区。
一种是处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芜湖—石台地层小区,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下统黄柏岭组中,呈层状、似层状,延长数百米~数公里,各矿床平均厚度1.00~18.00 m,平均V205品位0.71%~1.02%,一般0.7%~0.93%。钒主要呈吸附状态及类质同象存在。伴生有益组分有钼、铀、铜、镍、金、银。矿石工业类型:泥(页)岩型钒矿。如石台县龙岭钒矿、东至县金甫湾钒矿。
另一种是处于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广德—休宁地层小区,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下统荷塘组中,呈层状、似层状,延长数百米,各矿床平均厚度2.73~10.46m,平均V205品位0.71%~1.02%,一般0.6%~1.06%。钒主要呈类质同象存在。伴生有益组分有钼、铀、铜、镍、金、银。矿石工业类型:石煤型钒矿。如黄山市郭村钒矿。
矿石自然类型
泥(页)岩型钒矿,按照矿石特征不同可分为以下自然类型:
含钒炭质泥岩型钒矿:泥质结构,层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为伊利云母、炭质及白云石等,钒矿物主要有含钒水云母。
含钒含硅质炭质泥岩型钒矿:泥质结构,层状、条带状、结核状构造,主要矿物为伊利云母、石英、炭质及白云石等,钒矿物主要有含钒水云母。
石煤型钒矿,按照矿石特征不同可分为以下自然类型:
含钒炭质板岩型钒矿:泥状结构,层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炭质、泥质及白云石等,钒矿物主要有白云母。
含钒炭质硅质板岩型钒矿:泥质结构,层状、条带状、结核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炭质及绢云母等,钒矿物主要有白云母。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钒矿床资源规模划分标准
矿种 |
规模 |
备注 |
|||
计量单位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
钒矿 |
V2O5(万吨) |
>100 |
10~100 |
<10 |
|
据国土资发[2000]133号文《关于印发〈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钒矿山建设规模分类表
矿种 |
矿山开采规模级别 |
备注 |
|||
计量单位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
钒矿 |
矿石·万吨/年 |
≥10 |
10~5 |
<5 |
|
据国土资发[2004]208号文《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规模标准的通知》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勘查类型
F.1 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F.1.1 矿床(体)规模
F.1.1.1大型:长度>1800 m,延伸>400 m。
F.1.1.2中型:长度600~180 0m,延伸200~400 m。
F.1.1.3小型:长度<600 m,延伸<200 m。
F.1.2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F.1.2.1简单: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现象,没有无矿地段。
F.1.2.2中等:矿体呈似层状、大透镜体,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无矿地段少。
F.1.2.3复杂:矿体呈不规则状、小透镜体状,夹石较多,分枝复合和膨胀收缩现象明显。
F.1.3 构造、岩体对矿体影响程度
F.1.3.1影响程度小:矿体内基本无断层和岩脉穿插,或有少数断层,对矿体影响不大,呈单斜层。
F.1.3.2影响程度中等:矿体内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态影响明显,简单背、向斜。
F.1.3.3影响程度大:断层严重影响矿体形态,使矿体错动距离大,呈数个矿块,褶皱复杂。
F.1.4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F.1.4.1稳定:厚度变化系数<50%。
F.1.4.2较稳定:厚度变化系数50~80%。
F.1.4.3不稳定:厚度变化系数>80%。
F.1.5 矿石品位均匀程度
F.1.5.1均匀:品位变化系数<20%。
F.1.5.2较均匀:品位变化系数20~40%。
F.1.5.3不均匀:品位变化系数>40%。
F.2 勘查类型的划分与确定
F.2.1 勘查类型的划分
表F.1 沉积型钒矿勘查类型划分与确定参考表
勘查 类型 |
矿床 规模 |
矿体形态 |
构造 |
矿体 厚度 |
矿石 品位 |
矿床实例 |
Ⅰ |
大型 |
简单 |
简单 中等 |
稳定 |
均匀 |
湖南省古丈县古丈钒矿 332+333类V2O5量112.4万吨 |
Ⅱ |
中型 |
中等 |
中等 复杂 |
较稳定 |
较均匀 |
陕西省 |
Ⅲ |
小型 |
复杂 |
复杂 |
不稳定 |
不均匀 |
安徽省黄山市郭村钒矿 |
F.2.2 勘查类型的确定
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原则。其中,至关重要的要从实际出发:由于各个矿床的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有区别。确定勘查类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勘查工程间距
表G.1 沉积型钒矿勘查工程间距参考表
勘查类型 |
控制的(m) |
||
地表取样工程 |
深部地段间距 |
||
沿走向 |
沿倾向 |
||
Ⅰ |
200 |
400 |
200~400 |
Ⅱ |
100 |
200 |
100~200 |
Ⅲ |
100~50 |
100 |
50~100 |
附 录 H
(资料性附录)
矿床工业指标
H.1 主要内容
H.1.1 矿石质量指标
H.1.1.1 边界品位:是圈定矿体的单个样品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标准,是划分矿石与废石(包括非矿夹石)的分界品位。
H.1.1.2 最低工业品位:单工程中单矿层样品的最低平均品位要求,又称最低可采品位。
H.1.1.3 有害组分的最大允许含量:矿体在单工程样品中,对产品质量或对加工过程有不良影响组分的最大允许含量。
H.1.1.4 伴生有用组分的综合利用指标:矿体中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生的,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能被综合回收的其他有用组分的最低含量标准。
H.1.2 矿床开采技术指标
H.1.2.1 最低可采厚度:可供工业开采的矿体(矿层或矿脉)的最小真厚度值。
H.1.2.2 夹石剔除厚度:开采时难以剔除,被允许圈入矿体中的非矿部分的最大真厚度值,又称夹石最大允许真厚度。
H.2 一般工业指标
表H.1 沉积型钒矿一般工业指标要求
项 目 |
指 标 |
边界品位(ω(V2O5),%) |
0.5 |
最低工业品位(ω(V2O5),%) |
0.7 |
最小可采厚度(m) |
1 |
夹石剔除厚度(m) |
2 |
说明: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具有动态性,可根据钒矿产品生产及销售价格不同合理选择。矿产价格高,相应生产成本低,可降低品位指标0.05~0.1%;反之,提高品位指标0.05~0.1%。
H.3 伴生组分评价指标
表H.2 沉积型钒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表
组分 |
Ni |
Mo |
P2O5 |
U |
Se |
Au |
Ag |
Pt、Pd |
Ga、Ge、 |
质量分数 % |
0.1 |
0.01 |
1--2 |
0.005 |
0.0006 |
|
|
|
>0.001 |
质量分数 g/t |
|
|
|
|
|
0.1 |
1.0 |
0.03 |
|
附 录 I
(资料性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五氧化二钒GB 3283—87)(节选)
本标准使用于钒渣或其他含钒矿物经焙烧、浸出、沉淀、分解、熔化制得的冶金、化工等的片状或粉末状五氧化二钒。
适用 范围 |
牌号 |
化学成分(%) |
物理 状态 |
|||||||
V2O5 |
Si |
Fe |
P |
S |
As |
Na2O+K2O |
V2O4 |
|||
不小于 |
不大于 |
|||||||||
冶金 |
V2O599 |
99.0 |
0.15 |
0.20 |
0.03 |
0.01 |
0.01 |
1.0 |
- |
片状 |
冶金 |
V2O598 |
98.0 |
0.25 |
0.30 |
0.05 |
0.03 |
0.02 |
1.5 |
- |
|
化工 |
V2O597 |
97.0 |
0.25 |
0.30 |
0.05 |
0.10 |
0.02 |
1.0 |
2.5 |
粉状 |
注:五氧化二钒含量系由全钒含量换算而成。
冶金用五氧化二钒片状,片径不大于55mm×55mm,厚度不大于5 mm,化工用五氧化二钒以分解后呈自然粉状。
附 录 J
(资料性附录)
沉积型钒矿勘查执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1]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2]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3] GB/T 18341-200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4]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5] GB/T 25283-2010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规范
[6] DZ/T 0011-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7] DZ/T 0032-1992 地质勘查钻探岩心管理通则
[8]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9]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10] DZ/T 0141-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11] EJ/T 831-94 地面伽玛能谱总量测量规范
[12] DZ/T 0175-19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
[13] 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
[14]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15] DZ/T 0199-2002 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16] DZ/T 0130-2006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17] DZ/T 0246-2006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18]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