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是个“聚宝盆”,但在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工作实施前,一代代青海人却一直“守着聚宝盆,过着穷日子”。
如今,随着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野马泉铁矿、尕林格铁矿、夏日哈木镍矿、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大厂金矿、五龙沟金矿等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柴达木盆地已镶出一个“金边”。
聚宝盆实至名归
新中国成立以来,柴达木盆地内已查明储量的矿种达39个,产地208处,特别是钾盐、锂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0.9%和85.4%。
但这仅是盆地宝藏的一小部分。2000年以来,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扫面工作逐年加强,特别是2008年启动“青藏专项”后,柴达木盆地的宝藏接连现身,而且都是“大家伙”。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负责青海片区找矿工作的党委书记杜玉良从面到点,对青藏专项实施以来的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
5年来,以13个整装勘查区为主体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共新发现普查基地57处,新提交矿产地38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9处;新提交可供开发矿产地54处。新增石油资源量1.97亿吨、天然气195亿立方米、煤13亿吨、铁矿3.3亿吨、铜铅锌880万吨、金268.5吨、钾盐1亿吨。
煤炭方面,柴北缘地区的鱼卡、全吉山整装勘查区及团鱼山等项目新提交煤炭资源量12.72亿吨。
铁矿方面,祁漫塔格、北祁连地区的野马泉、卡尔却卡整装勘查区及小沙龙等项目铁矿勘查新提交铁资源量2.89亿吨。
铜铅锌方面,在祁漫塔格、玉树、沱沱河地区的野马泉、卡尔却卡、拉陵灶火、纳日贡玛、莫海拉亨、多彩、沱沱河等整装勘查区,新提交铜铅锌资源量800万吨。
镍矿方面,夏日哈木矿区新提交镍资源量44万吨,钴1.8万吨,2013年经进一步勘查提交镍资源量102万吨,达到超大型规模,成为我国第二大镍矿床,改写了青海无大型镍矿的历史。
金矿方面,东昆仑中东段的大场、五龙沟、沟里整装勘查区及坑得龙舍、瓦勒根等项目新提交金资源量230吨。
钾盐方面,实现柴达木盆地深层富钾卤水勘查的重大进展,新提交钾盐资源量1亿吨。
石油天然气方面,在英雄岭、昆北地区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97亿吨,天然气195亿立方米,分别占前50年提交的一半之多。
“这些新发现,不仅进一步增加了盆中宝藏的量,而且在盆地周缘形成了一个个宝藏群,也为盆地镶了个金边。”杜玉良说。
专项实施5年,为青海打造出了一个新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因专项的实施,柴达木1000万吨级油气、柴达木500万吨级钾盐、锡铁山—赛什塘—德尔尼700万吨级铜铅锌矿3个国家级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因储量增加而进一步焕发新春。
因专项的实施,东昆仑—西秦岭1000吨黄金资源基地,祁漫塔格、沱沱河、玉树1000万吨级有色金属基地,祁连山35亿吨以煤为主的铁铜铅资源基地等5个新的国家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雏形正在形成。迹象,电解锰价格有重新走弱的可能。
聚宝盆助力幸福路
“这些地质找矿成果的诞生,为青海人民手捧聚宝盆、走上幸福路提供了基础支撑。”谈到找矿成果在青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西安地调中心主任李文渊兴奋地向记者摆出一组数据:
地质大调查刚实施的1999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仅238亿元,人均GDP仅4662元。随着地质大调查成果的转化,到2007年,这组数据已分别上升到783亿元和1.42万元,均相当于1999年的3.3倍。
2008年青藏专项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地质找矿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青海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2013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101.05亿元,人均GDP3.66万元。
“青藏专项实施5年,青海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还多。”李文渊说,“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青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
青海怎么会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呢?李文渊认为,有这样几条重要理由: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海地处内陆,自然条件恶劣,工业基础弱、配套性差,畜牧业一直是经济支柱。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为青海以矿致富创造了条件。2008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对支援青海等藏区工作作出全面重大部署,从国家层面提出加快青海等藏区发展的重大任务。为改变青海人“守着聚宝,盆过着穷日子”的窘境,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政府通力合作,积极组织设立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
2008年~2012年,青海省共安排各类地勘项目2147项次,投入资金87.3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2.81亿元,主要用于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地方财政资金投入22.72亿元,主要用于矿产调查和预普查工作;社会资金投入41.85亿元,主要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多元投入、合理分工、有效衔接的投入机制,有效推进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
从基础做起,打通找矿突破的瓶颈。通过加强基础地质工作,5年内使青海的1∶20—2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重力测量、区域航空磁测、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覆盖率分别提高了10.9%、48.1%、36.5%、20%;1∶5万地质矿产调查,覆盖率由2007年的7%提高到了21.5%。同时,还新完成了大量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高精度磁法测量、遥感地质解译等工作,发现了一大批物、化、磁异常和找矿线索,圈定了一批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
科学部署。西安地调中心在全面研究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带—面—点”有机衔接的部署模式:带上,以祁连、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昆仑和三江北段四个成矿带和柴达木盆地成矿区为主攻地区;面上,在“四带一区”内,优选找矿潜力大、近期有望实现重大找矿突破的景忍—野马泉、钠日贡玛—下拉秀等9个重点勘查规划区作为首批找矿突破地区;点上,从9个重点勘查规划区内优选出肯德可克—开木棋河、卡而却卡—乌兰拜兴、大场—错尼金、钠日贡玛—东莫扎抓等31个重点勘查区及大场、卡而却卡等9个勘查基地进行整装勘查。
“在具体组织实施中,青海省充分发挥地勘单位主力军作用,出台多项支持政策鼓励地勘单位通过找矿发展;引进大企业、实施大兵团作战;各级政府积极为找矿突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措施,都在新引擎的打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文渊说。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还被称为“中华水塔”,这里是否适宜进行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对此,西安地调中心项目办技术二处(青海处)处长贾群子给记者讲了一个事例:
在上世纪50年代,他到锡铁山跑线路时,那里只是青藏高原的一个普通牧场,除草外连灌木都很少。随着采矿业的发展,这里不仅有了成片的灌木乔木,而且还形成了近30亩防风绿化林带。在西部矿业的矿区内,绿化面积已占可绿化面积的80%以上。
矿业开发不仅让锡铁山成为柴达木戈壁上的一片大绿洲,而且也让这里的人民过上了富裕日子。早在2007年,锡铁山镇的人均GDP就达到了10万元人民币。
李文渊说:“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盆地内以超旱生及旱生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四周山前平原则是广阔的寸草不生的戈壁带。我们发现的新矿产地,就主要集中在高山和山前。在这种不毛之地开矿、再利用开矿形成的收益植树,其实是改造恶劣环境最有效的办法。”
事实验证了他们所说。无论是在柴达木盆地里还是周缘,凡是有人类工业化活动的地方,就会有大规模的绿洲和成片的高大乔木。
但青海毕竟还有大面积的高原草场。这些地区生态脆弱,恢复治理难度大。为确保矿产勘查活动对高原草场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青海省政府分别从技术、政策上,制定了切实措施:
技术层面,在编制有关地质工作总体方案时,就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的因素。凡属自然保护区的,除安排有关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和有关科研项目外,不安排矿产勘查项目;要求各勘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勘查理念,槽探工程不仅要认真编录,工程完成后还要及时回填;组织勘探技术研究所研发专门的取样浅钻钻机,先进行试验然后形成规范,待成熟后在青藏高原推广应用,全部代替槽探工程,以使勘查活动对高原草场的破坏最小化。
政策层面,2003 年,青海省确立生态立省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在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建。在进行全省矿产勘查规划中,就根据不同的保护级别分别划定禁止勘查区、限制勘查区、允许勘查区和重点勘查区。其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为禁止勘查区,即使矿产勘查前景再好也不设立任何矿产勘查项目。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据矿产勘查工作逐年加大的现实,进一步明确提出:对当地政府支持、群众理解,不在保护区的矿产勘查项目,可正常有序地开展;对当地政府不同意、群众反对,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矿产勘查项目,必须立即叫停。
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的这些政策,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所有地质勘查项目进行再次梳理,决定对省财政出资的9个项目和国家出资的1个项目暂缓执行,同时撤销了1个项目;在地震后,将玉树矿产勘查项目全部叫停,直到2013年才逐步放开。
更可喜的是,在青海进行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为了将对环境的扰动降至最低,纷纷选择了主动加压:在项目部署、设计、实施时,同时部署、设计、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措施;在项目批准后,主动到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备案,递交开工申请,和项目区村委和牧民群众共同商量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的措施,并逐月向主管部门报告生产进度、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项目组槽探施工后及时做好回填和植被恢复工作,利用牧民废弃的庄廓地修建专门的旱厕,生活垃圾焚烧后掩埋。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李文渊自信地说:“秉承绿色勘查理念组织实施的青藏专项,一定会让青海出现鱼和熊掌兼得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