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夜谈
本周国际金属价格上涨势头犀利,铝价、锌价均刷新了数月新高,铜价绝地反击,镍价继续高歌猛进,乃至机构投资者中的“老大”——高盛集团都在本周四调高了金属价格的整体预期:上调镍价近30%,上调锌、铝价格超过了10%。
技术普涨的短线原因在于:包括中国GDP、汇丰PMI在内的诸多经济数据强于机构预期;中国是以上“贱金属”的主要消费国,全球需求占比超过了40%。
既然“中国因素”在世界市场中都如此受到重视,国内农副产品价格的整体上涨,似乎就顺理成章了,反正都属于大宗商品嘛,肯定是“同气连枝”的:进入夏季以来,猪肉、鸡肉价格持续反弹了两至四成,鸡蛋价格依然高企,水果价格火箭发射,就连生姜价格也涨上加涨。
实际上,国际金属价格涨价与国内农副产品涨价,彼此虽有联系,却并非一个概念。前者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金属价格所以普涨,核心原因仍在于美国。近期来看:美国多家企业最新财报优良,继续推升美股;长期来看,美国重要经济数据连续转好,美联储继续推行削减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因素”与美国经济相比,重要性仍显得次之。美国经济回暖趋势已确立,金属价格中线乃至长线走强的前景比较确定。
国内农副产品普涨,原因则相对复杂。鸡肉、猪肉价格上涨,属于技术性反弹,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其价格暴跌40%~60%,导致养殖户大量“杀鸡”、“杀母猪”,终于在二季度见效,筑底反弹;鸡蛋价格上涨,除了受母鸡减少的影响,更多的是鸡蛋期货上市后机构投机做多的结果;水果、部分蔬菜、生姜价格上涨,则主要是天气反常致产量大量减少。
以上来自“实际需求增长”方面的原因不算多,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值得质疑。在餐饮消费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我们暂时仍看不到农副产品保持“牛市”的可能性。
鉴于此,“做多”金属可行,“做多”农副产品则需慎重;普通老百姓对肉菜涨价,也不用过虑,持续涨价的可能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