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商品执行总监、常务董事吉姆·列农:有色金属价格仍将上涨
来自麦格理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钢材和主要有色金属消费占全球比重为25.6%,其中原铝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25.2%,铜、锌消费在全球的比重也分别高达23%和30%。因此,在许多国外金融机构与学者专家看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是这场有色金属普涨大戏的幕后推手。吉姆·列农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一位金属行业的研究者
见习记者 赵连卓
本期访谈人物:吉姆·列农
吉姆·列农(JimLennon),麦格理银行伦敦资深日用品分析师,为麦格理银行工作13年,从事国际金属和矿产行业研究工作长达25年。在加入麦格理之前,吉姆·列农在英国商品研究国际有限公司(CRU)工作10年,负责镍、不锈钢、钢铁生产原材料方面的研究。
商品市场处于黄金时期
《上海金融报》:有人说,金属市场现在处于历史上最大的牛市,您觉得驱动金属需求上升的因素有哪些?
吉姆·列农:我认为第一点是经济全球化,第二是经济自由化(降低了自由市场运转的一些障碍),第三就是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这三个因素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处于商品市场的黄金时期。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将会进一步推动未来至少10到15年的一个强劲增长。所有的这些因素,特别是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推动金属的消费量。我们看一下从1980年到2000年,在过去这20年当中有色金属消费量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8%,而在21世纪这几年当中,平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4.3%。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增长需求的变化率方面已经翻了一倍。
还有一个因素使得市场非常吃紧,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金属价格走低造成了勘探支出和行业资本支出的减少。从2002年到2005年,行业支出一直比较低,矿业行业不愿意进行投资,他们在资本支出方面一直都比较少,结果库存达到了非常低的水平,供应出现了一个大的缺口。不仅如此,目前的生产商在过去几年当中遇到了很多生产问题,包括由于支出减少,维护不当等等问题。
《上海金融报》: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因素对于世界有色金属市场有哪些影响?
吉姆·列农:我认为是中国使得整个有色金属市场吃紧,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每次我们谈到中国增长要放缓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还在加速。比如,中国在过去的4个月当中,铜的进口量增长了40%,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一个证据。而且,全球的生产商应对这种庞大需求的速度还比较迟缓,他们没有办法迅速增加产能。因此,我们可以说:除非中国经济出现严重放缓的情况,否则我们还会继续看到整个有色金属的价格不断上涨。根据图表分析,今年4月份的库存可能已经达到了自1973年以来的最低点,因此价格在4月份也达到了最高。在未来的12个月当中,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改变。去年,中国占到整个全球需求的25.6%,每年中国增长率达到了18%,中国影响世界金属市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再看一看有色金属人均消费量的情况,中国人均消费增长非常快,但是还是低于日本消费量的一半,未来10年,中国一定会迅速赶上日本、韩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上海金融报》:目前,在金属市场上有一种趋势,那就是美国的需求量在降低,而中国的需求量在上升。您如何看待这两种相反的变动?
吉姆·列农:我的观点是,中国增长的幅度要远远高于美国需求量的降低。尽管美国的铜需求量降低了20%,而美国需求量占到了全球的12.5%,而中国的铜消耗量占到全球的25%,今年增长了30%。10年之前,美国经济放缓可能会导致铜的价值崩溃,因为大家会担心美国价格会给全球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这次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美国需求量在减少,统计数据发表三个月之前大家才意识到这个情况。实际上,中国的这个增长和全球情况出现相反,就是中国需求量增长,全球就会降低削弱,是一个呈相反的变动趋势。那么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步,确实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
《上海金融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对于世界金属市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吉姆·列农:其实,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东欧,也在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国家在去年占了全球需求量57%,也就是说最主要的需求来源于这些发展中国家。事实上,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每年差不多9%,所以不只是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在经历这种发展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这种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大量的金属供应,这些供应量在这个10年和下一个10年,很有可能会超过前40年的增长情况。
价格仍由基本面决定
《上海金融报》:前面您提到了库存减少的问题,对于中国有色金属的供应情况您如何看待?
吉姆·列农:现在,世界上只有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供应的盈余,而且也仅限于其储备资源市场上。中国是一个很大的供应商,但是供应成本非常高,而且未来几年当中都会保持这样高的水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价格上升的时候,世界的供应量都在不断地增加,而不像现在这样持续减少。但中国是唯一一个例外,供应量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包括铝、镍、锌都是这样。在今年的前四个月,铝市场出现了一个急剧的增长,在投资业中增长达到39.4%,半成品达到了45.9%的增长,氧化铝的增长量也达到了50%。更加吸引全世界关注的是镍的数字,镍的生产量上升了将近100%以上。中国在铜的来源方面有一些问题,所以铜的增长量不是很大。
《上海金融报》:除了国家因素以外,金融市场参与者对于金属市场的影响有多大?
吉姆·列农:我们并不认为金融市场的那些参与者是推动价格增长的主要因素。毫无疑问,他们有自己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如果市场上进入大量的资金,乃至指数基金,会对价格产生影响。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他们可能并不是走同样的方向,有的人做空,有的人做多。所以说,有些基金可能会使得价格偏离基本面,我们认为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波动性非常大,因为他们的流动性很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2006年到价格上升的时候,伦敦金交所持仓总量出现明显上升。2006年上半年价格的一些波动,是与铜投资基金这些金融机构投资有关的。今年我们看到这些金属的价格反弹非常强劲,但是价格对于总的仓位影响不像2006年这么明显,所以我们今年看到价格走势由基本面左右。投资基金的规模我就不讲了,我们认为现在有些基金正在做空,这是肯定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说明高价位是由投资基金驱动的。有很多投资基金在去年已经是清仓了,我们看到有很多投资基金,它已经是离开市场,所以去年下半年锌和铜的价格出现了下跌,因为有很多投资者认为市场风险太高。我们的观点是,去年12个月当中,总体来讲,离场的基金比进场的要多,所以和2006年上半年情况不一样,现在基金投资参与是减少的。
金属供应总体偏紧
《上海金融报》:您能不能对于每种金属为我们作逐一点评?
吉姆·列农:我们首先看铝,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值得担心的一个来源,因为中国铝的产量增长达到40%,我们相信今年中国铝的产量将达到1250万吨,这和去年的940万吨相比增长了将近300万吨。但是我们认为,中国除了产量增加以外,中国的需求增幅将达到25%到30%,部分生产的铝将出口,还有一些作为中国铝加工业的原料在中国国内得到消费。目前我们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说中国铝的产量会影响、甚至抑制全球的价格。在全球范围我们看到一个基本上供需平衡的价格,去年有50万吨的缺口,未来就有20到30万吨的盈余,我们是基本中立、稍持看跌的观点。中国政府将采取行动来控制铝的出口,比如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这个是预计之中的。不管是原铝的出口还是铝制品的出口,出口退税政策可能都会取消,但是这个不会大范围地影响全球铝市场。我们认为,今后短期内全球铝价格基本稳定。
我们对于铜的观点则不一样,我们今年年初的预测是:到今年年底,全球铜市场有将近30到40万吨的过剩。而现在我们调整了看法,认为大概有10万吨左右的盈余。我们认为到了2008年,市场会从过剩进入短缺,短期来讲,中国有些铜的消费者会消耗他们的库存,使铜价略有下降,中期铜的潜力很是很强的,今后12个月当中,铜的价格会恢复到大概两年前的高位。
再看锌,锌市场可以说从过去三年短缺的状况,发展到现在一个基本供需平衡,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锌出口不断增加。从2006年12月份,中国锌的出口不断增加,毫无疑问中国锌的生产常量很强劲,而且有一些新增产量还没有得到报道,比如小型的锌生产厂家还没有计算在内。中国已经成为了净进口国,但是我想这只是暂时的情况,相信到2008年,锌的市场会有很多新的供应方。因为中国的一些新的矿产将开工,所以2007到2008年当中会有新的生产能力投产,我认为增加的产能会变成稍有盈余,这有助于遏制价值上涨的势头,使价格回落,但是我们觉得短期来看,价格不可能马上回落到2003年的低水平,我们对于锌的水平是今后一年之内价格会出现反弹。
而铅市场的供应还是比较偏紧的,中国对铅的巨大需求仍然是铅价格保持高位的主要动力,而铅的生产能力的增加不及预期的增长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在矿石开采方面没有跟上,我们认为今年这个市场缺口将是75000吨,今后的价格是继续上扬,全球铅的库存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再来看镍。今年下半年,还会有一定的供应紧缺,因为市场上新的供应量增加不多。不过,中国对于镍的需求有了新的供应来源,就是从含镍生铁当中获取,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中国对镍矿的进口。比如说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到中国的镍矿大概是160万吨,其中含镍量大概是3万吨左右,从含镍生铁当中来回收的镍大概是这么多,这对中国是一个新的镍的供应来源。再加上现在不锈钢价格的低迷,可能有助于镍的价格回到一个供需平衡的状态。
总而言之,铜今后两三年的供应还比较紧张;镍今后数年内可能会保持非常紧缺的状态,但是由于不锈钢的回转,价格在短期内会有所回落;铅在2007年仍然是比较紧张,但明年供应量有所缓解;锌也是比较紧张;铝由于没有受到大的供应限制,所以中国铝的产量在继续限制价格的上扬,所以它的价格会得到调整,甚至达到较低的水平。